[发明专利]海浪发电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5015.6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松;喻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 |
主分类号: | F03B13/16 | 分类号: | F03B1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2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1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浪 发电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方法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海浪发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对能源的消费日益增多,导致非再生能源日益枯竭,因此,各个国家都在开发替代能源以应对将来的能源危机。这其中,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走在了前列,并且技术也日益成熟。但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太阳能的利用需要有晴好的天气,风能的利用受风力大小、风向的影响。
而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能源库,它蕴藏的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和海水中的氢能可以说取之不尽。其中,海浪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把其中的0.1%转化为电能,就会超过目前全世界用电量的5倍。但要充分利用海浪能量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何以低的成本利用海浪能一直以来是各国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浪发电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利用海浪发电困难的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海浪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海浪的起伏驱动磁铁在线圈中来回反复运动,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进行发电。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密闭大壳体,小壳体、线圈、磁铁;
其中小壳体固定在密闭大壳体内,线圈缠绕在小壳体表面,线圈的两端穿出密闭大壳体外经电缆与岸上的电能收集装置连接,磁铁放置在小壳体内。
所述小壳体为矩形壳体,所述磁铁为柱形磁铁。
所述小壳体底面两侧具有滑槽,所述柱形磁铁两端位于滑槽内。
为了能够把发出的电能汇聚形成大的电能,所述将多个海浪发电装置进行串联和/或并联。
采用上述海浪发电方法及装置,可以将海浪起伏的动能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转化成感应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海浪能进行发电的目的,为人类利用海浪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且由于结构简单,所以发电成本比较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海浪发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中:
100,密闭大壳体 200,小壳体 201,滑槽 300,线圈400,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海浪发电方法为利用海浪的起伏驱动磁铁在线圈中来回反复运动,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进行发电。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海浪发电装置,包括密闭大壳体100,小壳体200、线圈300、磁铁400。
其中,小壳体200固定在密闭大壳体100内,线圈300缠绕在小壳体200表面,线圈300的两端穿出密闭大壳体100外经电缆与岸上的电能收集装置连接,磁铁400放置在小壳体内。在海浪的起伏运动下,磁铁400在小壳体200内来回运动,即实现了线圈300相对磁铁400来回切割磁力线,从而线圈300内会产生感应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密闭大壳体100和小壳体200均为矩形壳体,磁铁400为柱形磁铁。这样的形状有利于磁铁400在小壳体200内运动迅速,从而提供发电效率。
在小壳体200底面两侧还分别具有滑槽201,柱形磁铁两端位于滑槽201内。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柱形磁体运动方向保持基本相同,从而有利于产生的感应电流稳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多个海浪发电装置进行串联和/或并联。这样就可以把海浪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进行汇聚形成大的电能,从而满足生活或工业需要。
在发电时,将整个发电装置抛在海面上,让海浪的起伏来驱动发电装置中的磁体与线圈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感应电流,达到发电的目的。
从上述详细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海浪发电方法及装置实现了利用海浪能进行发电的目的,为人类利用海浪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且由于结构简单,所以发电成本比较低廉。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未经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50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