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7693.6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方伟;杨先乐;胡鲲;黄宣运;姜有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765 | 分类号: | C07K14/765;G01N33/53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瞿承达 |
地址: | 2013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霉素 免疫原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霉素免疫原,特别是涉及一种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通常要实施合成氯霉素免疫原过程,然而,在合成氯霉素免疫原过程中,现有的方法有混合酸酐法和重氮化法,前者操作步骤复杂,影响因素多,且使用挥发性的氯甲酸异丁酯对人体有害;后者获得的免疫原连接臂太短,免疫原性差。并且,现有方法所花费的时间需要80小时左右,这样,会使得合成氯霉素免疫原过程延长,造成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同时,对后续使用成本也随着提高,另外,其偶联比率一般仅在4-12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它不但能有效地制得氯霉素免疫原,而且,操作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的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主要步骤:
(1)将牛血清蛋白、氯霉素琥珀酸钠、碳二亚胺,以摩尔比1∶50∶1200分别溶解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然后将三种溶液混合,在室温下反应2小时,期间缓慢摇动使溶液充分反应;
(2)将反应后的液体装入透析袋内,再放入1L磷酸缓冲液中透析48小时,每8小时换液一次;
(3)收集透析袋内的液体,在-20℃预冷冻2小时,然后在-50℃下冷冻干燥,得到氯霉素免疫原的白色固体粉末。
所述的磷酸缓冲液是PH为7.4,含量为0.01mol/L的磷酸缓冲液。
所述的透析袋是半周长为22mm,截留分子量为14000的透析袋。
由于本发明改进了现有的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该方法,成功的制备氯霉素免疫原,在合成氯霉素免疫原过程中,使用的是氯霉素衍生物氯霉素琥珀酸钠,并采用碳二亚胺一步法。目前该方法还没有在其他氯霉素免疫原的合成中见到。
2、通过该方法,制备氯霉素免疫原,使制备过程得到了简化,大大节约了制备免疫原的时间,以往需要分两个步骤进行偶联合成,而使用本方法只需要一个步骤即可以完成,按照以往的方法制备免疫原需要80小时左右,而使用本方法只需要50小时左右,这样使制备过程得到了简化,大大节约了制备氯霉素免疫原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效率可提高37.5%左右,并且,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通过该方法,制备氯霉素免疫原,使得偶联比率大大提高,以往偶联比率一般在4-12左右,而采用本方法制备的免疫原的偶联比率在25-36之间,为进一步提高氯霉素药物残留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还有利于普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一种氯霉素免疫原的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步骤如下:
1、称取8.5g的氯化钠、2.85g磷酸氢二钠、0.2g氯化钾,0.27g磷酸二氢钾加入800ml的蒸馏水,调节PH(酸碱度)至7.4,再加入蒸馏水,配置成1000mL,浓度为0.01mol/L的磷酸缓冲液;
2、称取10mg(0.45μmol)的牛血清蛋白加入2ml的磷酸缓冲液(PH为7.4,含量为0.01mol/L)制成5mg/mL的牛血清蛋白水溶液;
3、称取10mg(22.5μmol)的氯霉素琥珀酸钠加入2ml的磷酸缓冲液(PH为7.4,含量为0.01mol/L)制成5mg/mL的氯霉素水溶液;
4、称取104mg(540μmol)碳二亚胺加入1ml磷酸缓冲液(PH为7.4,含量为0.01mol/L)制成104mg/ml的水溶液;
5、在10mL的离心管中分别加入5mg/mL的牛血清溶液2ml、104mg/mL的碳二亚胺水溶液1ml,混匀后加入20mg/mL的氯霉素琥珀酸钠水溶液2mL,在室温下反应2小时;
6、将反应好的液体加入透析袋(半周长22mm,截留分子量14000)中,放入装有1L磷酸缓冲液(PH为7.4,含量为0.01mol/L)的烧杯中,透析48小时,每8小时换液一次;
7、将透析好的液体,在-20℃预冷冻2小时,然后在-50℃下冷冻干燥,制得氯霉素免疫原的白色固体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7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硫化橡胶再生剂组合物
- 下一篇:钢丝绳整绳破断拉力浇注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