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进制双正交直扩跳频混合信号的产生与接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9607.5 | 申请日: | 200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4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沙学军;唐珣;迟永钢;吴宣利;张钦宇;孟维晓;吴少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13 | 分类号: | H04B1/713;H04B1/707;H04J13/04;H04J13/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果瑞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进制双 正交 直扩跳频 混合 信号 产生 接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扩跳频混合信号的产生与接收方法,属于无线通信中 的扩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混合直扩跳频的扩频通信方式不仅具有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方式抗多 径干扰的能力,而且具有跳频通信方式抗窄带干扰、远近效应的能力,因此 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扩频通信抗干扰能力的获得是以扩展信 号带宽为代价的,在带宽受限的环境中,由于不能提供较宽的带宽,因而限 制了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如何在一定的带宽条件下,提高用户数据传输速 率以适应高数据速率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混合直扩跳频信号的传输速率受带宽限制较大的问 题,提供一种多进制双正交直扩跳频混合信号的产生与接收方法。本发明包 括以下步骤:
发射过程:
步骤一、将二进制数字信息通过串并转换获得一个码元;
步骤二、将码元通过双正交序列映射获得发射端产生的双正交序列Ci, 其中i=-2k-1,-1,1,2k-1,Ci∈(-1,0,1);
步骤三、根据发射端跳频序列产生发射端跳变频率信号;
步骤四、将发射端产生的双正交序列Ci通过调制后,再与发射端跳变频 率信号混频产生发射信号,发射信号经过放大后发射;
接收过程:
步骤五、将接收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得到滤波接收信号;
步骤六、根据接收端产生的与发射端一致的跳频序列,产生接收端跳变 频率信号;
步骤七、将接收端跳变频率信号与滤波接收信号通过混频完成对接收端 跳变频率信号的解跳;
步骤八、将解跳的接收端跳变频率信号进行滤波,再通过解调获得接收 端接收到的双正交序列Ci,其中i=-2k-1,-1,1,2k-1,Ci∈(-1,0,1);
步骤九、将接收端本地产生的双正交序列Cj分别与接收端接收到的双正 交序列Ci相关,其中j=1,...,2k-1,Cj∈(0,1),并将每一个相关值分别积分后进 行判决,最后将判决出获得峰值的信号,并根据峰值的极性判断出接收端收 到的双正交序列是Ci或C-i;
步骤十、将判决出的接收端接收到的双正交序列Ci映射成码元,再通过 并串转换获得二进制数字信息。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多进制双正交键控调制的混合扩频通信系统,不 仅具有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方式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具有跳频通信方式抗窄带 干扰、远近效应的能力,而且通过采用多进制双正交键控调制技术能够在不 改变系统占用带宽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本发明通过在原有直扩跳 频混合扩频通信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多进制正交键控调制,可以在不改变扩 频码符号速率,即不增加系统带宽的基础上增加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而且 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双正交码组,通过码组间良好的互相关性可以使不同用 户的码组得到很好的识别和区分,在跳频多址的基础上使系统获得码分多址 的能力;在跳频通信方式所能支持的用户达到饱和的情况下,系统可通过为 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双正交码组提高用户容量,而且采用双正交码可以使单 用户码组所需正交码的数量与通常多进制正交码方式相比减少一半,也就是 通过采用双正交方式,在同样数量正交码的基础上可以支持相当于原有多进 制通信系统200%的用户。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多进制双正交键控调制的混合直接序列及跳频扩频信号的发 射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采用多进制双正交键控调制的混合直接序列及跳频 扩频信号的接收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由以下步骤组成:
发射过程:
步骤一、将信息源1输出的k比特二进制数字信息通过串并转换器2转 换成一个码元,其中k表示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96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菲涅尔反射式聚光发电单元
- 下一篇:吸尘器电机端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