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0045.6 | 申请日: | 200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3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庭驹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庭驹 |
主分类号: | G01V1/20 | 分类号: | G01V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4000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建筑物 安全 监测 数据 采集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方法,属地震及建筑 物安全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由于地震的严重破坏性,使得人类对地震的预测倍加重视,但不论 采用什么样的监测仪器或设备,都必须把传感器深入地下才能获取地壳活动的信 息,目前采用的临时性埋入法,既不便于操作又耗费时间,而且取点有限,大大 地限制了监测仪器的功能发挥,因此目前这种被动采集数据的方式,本身就是一 种缺陷。同样对水坝、水渠、道路、桥梁、矿山、工民建等各类建筑物的安全监 测,也存在着传感器进不了建筑物内部采集数据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提供一种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方法,用以克 服目前地震监测仪器采集数据的传感器“入地无门”、建筑物安全监测时传感器进 不了建筑物内部的现状,利用水坝、水渠、道路、桥梁、矿山、工民建等各类建 筑物的地下基础和建筑物本身,在施工期就预留传感器放置仓,并用管道或导线 延伸至建筑物外,这样就可实现长期或临时采集地壳及建筑物活动情况的数据, 再凭借所述各类建筑物分布密度大,便于实施的优势,达到在全球建立数据采集 网的目的。本发明适用于所有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以及各种地质、 地理数据的采集。
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截面图,图2是主视图,图3、图4是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由:传感器1、放置仓2、取放管3、取放口4、传感器 导线5、接线柱6、地平面7、建筑物墙体8等八部分组成,并体现全部特征。本 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待浇注混凝土的建筑物上预留传感器放置仓2,依次 连接取放管3和建筑物外的取放口4,待混凝土浇注好后,使得从放置仓2经取放 管3至取放口4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道,以利于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之需的传感 器能够自如地放入、取出。或者把传感器1埋置在建筑物中然后用导线5引至接 线柱6作为信息源,实现为地震及建筑物安全监测仪器采集数据的目的。
本发明的特征一,在于图1所述的放置仓2,由预制的刚性材料制成,设置在 建筑物基础的底部或其他有利于采集数据的部位,与取放管3连通,放置仓2也 可用模具浇注而成。若传感器1采用预埋的方式,则放置仓2可以填实,并且不 用连接取放管3。特征一的作用是安放传感器1。
特征二,在于图1所述的取放管3,由不变形管材制成,一端与放置仓2连通, 另一端与建筑物外的取放口4连通,取放管3也可用模具浇注而成。特征二的作 用是作为传感器1放入、取出的通道。若传感器1采用预埋的方式,则取放管3 被传感器导线5所替代。
特征三,在于图1所述的取放口4,由刚性或塑性材料制成,与取放管3连通, 设置于建筑物外便于观察和防护的地方,口上可设置盖子和拴钉等附件。特征三 的作用是作为取放传感器的出入口。若传感器1采用预埋的方式,则取放口4被 接线柱6所替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庭驹,未经刘庭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0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