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贴片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1127.2 | 申请日: | 200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3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贤治;森川秀二;小端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3/03 | 分类号: | G09F3/03;G09F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国芳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贴片,更详细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隐藏了保密信息的状态下粘贴到被粘附体上的同时,可进行多面印字,以便印上大量信息的粘贴片。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互联网和电视购物等的普遍推广,传统店面销售加上邮购销售的普及,由送货人员代替销售人员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流通方式变得很常见。因此,有关商品的信息、例如商品名称、商品价格等有可能通过送货单泄漏出去。由于这些信息能够用于确定消费者所购商品为何物,属于与消费者的隐私密切相关的保密信息,而商品价格能够用于掌握商品价值,所以从防止在流通过程中被盗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保密信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可用作送货单的标签层叠体。该标签层叠体由标签和标签用薄片构成,其结构如下:在这些标签和标签用薄片的各粘结剂层相互粘结的状态下,将从标签用薄片的外缘露出的标签的粘结剂层粘贴到被粘附体上,从而将标签用薄片夹在标签和被粘附体之间。因此,由于印在标签用薄片上的内容处于被隐藏的状态,所以可以将标签用薄片用作保密信息的印字面。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67337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标签层叠体采用仅在标签用薄片的一个面、即非粘结剂层一侧上进行印字的结构,具有在增多印字信息方面存在制约的问题。
另外,也很难让使用者注意到在标签和被粘附体之间存在着印有保密信息的标签用薄片,例如,当用作送货上门商品的送货单时,收件人有可能不取出标签用薄片,就将其废弃,对此仍存在若干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这种不足而做出提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贴片,其可在不扩大平面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印字面,以便印上大量信息,并且在应用于送货单等时,收件人能够容易地理解如何处理该送货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粘贴片,其包括:第一薄片,其将第一薄片基材的两面作为印字面;以及第二薄片,其将具有露出所述第一薄片外缘大小的第二薄片基材的一面作为印字面,并在另一面上层叠有准粘结剂层和粘结剂层,所述粘贴片构成为:
所述第一薄片在至少一个面上预先印有印字的状态下,在该印字面上的指定区域上层叠有剥离剂层,使该剥离剂层以与所述粘结剂层对置的方式重合,当借助表露于第一薄片外侧的第二薄片的粘结剂层粘结到被粘附体上时,所述第一薄片保持于第二薄片和被粘附体之间。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取如下结构:所述第一薄片具有沿所述剥离剂层外缘设置的齿孔,并设置成第一薄片的一部分可沿着该齿孔从第二薄片分离。
另外,可以将所述第二薄片的准粘结剂层或粘结剂层作为反字的印字面。
而且,采取如下结构:所述准粘结剂层和粘结剂层具有透光性,并设置成在所述准粘结剂层的界面剥离了所述第二薄片基材时,可辨认出所述反字。
另外,优选对所述粘结剂层的包括反字周边在内的指定区域实施隐藏处理。
而且,可以采用还包括所述第二薄片的卷起单元的结构。
本发明中的第一薄片基材和第二薄片基材可以采用纸或树脂薄膜等。另外,准粘结剂层可以通过第一准粘结剂层和第二准粘结剂层的层叠结构来构成,它们被设置成可在其界面上进行剥离。作为第一、第二准粘结剂层,可以举出聚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天然橡胶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紫外线固化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可以将它们任意组合作为准粘结剂层。
另外,在本发明中,“印字”是作为包括文字、符号、图形或它们的任意组合的概念而使用的。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第一薄片基材的两面作为印字面,至少在一个面上预先进行印字,在该印字面的指定区域设置剥离剂层,所以通过以剥离剂层成为第二薄片的粘结剂层一侧的方式进行重合,从而能够将第一薄片从第二薄片剥离或分离,辨认出印字内容。因此,与仅将一个面作为印字面的现有类型相比,即使是具有相同的平面面积的记录介质,也能够使信息量增大。
而且,在第一薄片上设置齿孔,以便从第二薄片分离的结构中,可以使位于齿孔外侧的第一薄片部分可靠地粘结在第二薄片上,保持第一薄片不能分离,另一方面,可以将齿孔内侧作为必要部分从第二薄片分离来进行保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琳得科株式会社,未经琳得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11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