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电力连接器组成及其中的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1178.5 | 申请日: | 2008-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林暐淳;曹莨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健和兴端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6 | 分类号: | H01R24/06;H01R24/10;H01R13/42;H01R13/63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连接器 组成 及其 中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成,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大电力输送的大电力 连接器组成。
背景技术
大型机具中,如电梯等,其电力连接器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大型机具使用时通常都需大量电力,而在传输大量电力的过程中,如 果未能妥善的安全性控制,则可能造成漏电、使用者误触端子而触电或是 其它意外产生的风险,尤其大量电力产生的危险性更高,若发生意外则使 用者往往会损伤严重。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大电力连接器,然而这些大电力 连接器对其接触端子的包覆不足,若在连接器外壳受损的情形下,内藏的 端子更会暴露于外,使用者接触到其端子而触电的机率高,故这些大电力 连接器安全问题无法有效地解决。
公知技术并无法满足大型机具使用的大电力连接器安全需求,使其在 使用上造成使用者的不便,进一步提高使用者操作时的风险,而大型机具 对大电力连接器的需求日增,因此大电力连接器的设计亟待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电力连接器组成及其中的母连接器与 公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大电力连接器组成,包含有一母连接 器及一公连接器。此母连接器具有贯穿本体的复数个第一容置部及第三容 置部,与设置于第一容置部其中的复数个第一电力端子,以及设置于第三 容置部其中的复数个第一讯号端子。各第一容置部的前端具有一个第一插 入部,而各第三容置部的前端则有一个第三插入部。公连接器具有对应于 母连接器第一容置部所设置的复数个第二容置部,和对应于母连接器第三 容置部的复数个第四容置部,第二容置部设置有第二电力端子,第四容置 部设置有第二讯号端子。各第二容置部的前端具有一个第二插入部,而各 第四容置部的前端则有一个第四插入部。当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互相连接 时,第一电力端子与第二电力端子、第一讯号端子与第二讯号端子皆会互 相导通。此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特征在于,公连接器第二容置部的第二插入 部,可插入第一容置部内,而母连接器各第一插入部前端至第一电力端子 的前端的距离不小于12mm,公连接器各第二插入部前端至第二电力端子 的前端的距离不小于4mm。
本发明提供的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母连接器,此母连接器用以配合公 连接器使用。此母连接器具有贯穿本体的复数个第一容置部和第三容置 部,第一容置部中设置第一电力端子,第三容置部中设置第一讯号端子。 而此母连接器特征在于,各第一容置部的前端具有一个第一插入部,各第 一插入部前端至第一电力端子的前端的距离不小于12mm。
本发明提供的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公连接器,用以配合母连接器使 用。公连接器具有复数个第二容置部和第四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中设置第 二电力端子,第四容置部中设置第二讯号端子。此公连接器特征在于,各 第二容置部的前端具有一个第二插入部,各第二插入部前端至第二电力端 子的前端的距离不小于4mm。
本发明的效果是:
1)本发明其内部所设的电力端子可以避免使用者误触。
2)本发明其内部所设的电力端子与外壳具有预设的距离,故可避免 因外壳受损造成电力端子外露或电力端子受损。
3)本发明可使使用大电力的机具设备安全性得到更好的保护,进一 步保障使用者作业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种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种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提出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种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母连接 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出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种大电力连接器组成的公连接 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大电力连接器组成 100
母连接器 1
第一容置部 11
第一电力端子 111
第一插入部 112
第三容置部 12
第一讯号端子 121
第三插入部 122
公连接器 2
第二容置部 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健和兴端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健和兴端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1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