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2565.0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6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丁清华;陆龙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0 | 分类号: | F21V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蹇 炜 |
地址: | 21005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整合型光学膜(integrated optical film)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参照图1,其绘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现有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光源110、扩散板120、第一扩散膜130与第二扩散膜140。光源110包括箱体112与多个配置于箱体112内的灯管114。扩散板120配置于光源110上,且第一扩散膜130与第二扩散膜140依序配置于扩散板120上。背光模块100的亮度较低,其为9528(cd/m2)。
为了改善上述亮度不足的问题,设计者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参照图2,其绘示现有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背光模块200与背光模块100的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块200还包括第三扩散膜250,且背光模块200的亮度为9687(cd/m2)。然而,背光模块200的亮度的提升仍显不足。参照图3,其绘示现有的又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背光模块300与背光模块100的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块300是以两片微透镜膜(microlensfilm)310与320取代第一扩散膜130与第二扩散膜140。背光模块300的亮度为9736(cd/m2)。然而,背光模块300的亮度的提升仍显不足。
参照图4,其绘示现有的又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背光模块400与背光模块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棱镜片(prism sheet)450配置于第一扩散膜430与第二扩散膜440之间。然而,背光模块400的亮度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但是背光模块400的构件的数量与种类过多,使得背光模块400的组装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所具有的整合型光学膜可提升背光模块的亮度,且背光模块的组装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整合型光学膜,包括基底、集光层(brightness enhancement layer)与扩散层。基底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集光层具有多个集光柱体(brightness enhancement column)与多个扩散粒子。这些集光柱体配置于第一表面上,且该些扩散粒子散布于该些集光柱体内。扩散层具有多个颗粒状图案(granular pattern),且这些颗粒状图案以非规则排列的方式配置于第二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底的厚度介于250微米与35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集光层的厚度小于40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扩散层的厚度小于5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个集光柱体为棱柱(prism)或弧面柱(cambered surface column)。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这些颗粒状图案为多个颗粒状凸起(protrusion)、多个颗粒状凹陷(dent)或上述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个扩散粒子的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或二氧化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底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个集光柱体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扩散层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扩散板与上述整合型光学膜。扩散板配置于光源上且具有入光面与相对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入光面面向光源。整合型光学膜配置于扩散板上,且整合型光学膜的基底的第二表面面向出光面。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light guiding plate,LGP)、光源、扩散膜与整合型光学膜。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底面与出光面。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且底面与出光面彼此相对。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扩散膜配置于出光面上。整合型光学膜配置于扩散膜上,整合型光学膜的基底的第二表面面向扩散膜与导光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25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