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退避方法和装置及检测射频识别信号状态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4375.2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培;张兴炜;毛震;王峰;李斗;赵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退避 方法 装置 检测 射频 识别 信号 状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退避方法和装置及检测射频识别信号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ZigBee(紫蜂)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实现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无线个人区域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随着二者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预见到未来两类网络同时存在的场景将大量存在。
RFID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中没有载波侦听来监视信道状态,得不到信道状态的反馈,故其没有很好的碰撞避免机制,信号帧随时发送。当ZigBee与RFID系统工作于同一频段时,对ZigBee系统来说,RFID信号可以认为是一个随机发生并长时间占用信道的干扰。
ZigBee协议采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机制进行随机退避,但是,CSMA/CA机制主要针对ZigBee干扰,并不具有针对RFID干扰的检测和退避机制。
当ZigBee和RFID工作在同一频段时,现有技术中,最简单的退避方案为完全退避方案,即在检测到RFID干扰时,使全网受到干扰的ZigBee节点全体进入睡眠状态,直到RFID系统读取结束,再重新启动ZigBee节点传输信息。完全退避方案相当于RFID系统与ZigBee系统相互切换占用信道。完全退避方案是一种以RFID信号为高优先级,以大时间量度进行退避的时分方案。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在完全退避方案中,ZigBee节点检测信道中有无RFID信号,若有,则需要等所有RFID信号传输完毕再传输数据,数据传输效率低,在RFID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会造成较大时延,影响Zigbee节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时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退避方法和装置及检测射频识别信号状态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退避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ZigBee系统获取ZigBee信号与射频识别信号的估计频率差值ΔFreq_esti;
根据所述ΔFreq_esti计算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峰峰值Sp-p(n),n=1,2,…,N,其中,N=T/Tinterval,所述射频识别信号所占的时间为T,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检测时间间隔为Tinterval;
根据所述Sp-p(n)计算单载波判断门限值Th_pure;
根据所述Th_pure判断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状态;
根据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状态进行退避;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ΔFreq_esti计算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峰峰值Sp-p(n)包括:
每隔Tinterval的时间检测ΔT时间内的所述射频识别信号,所述ΔT为检测截取的射频识别信号所占的时间;
根据ΔFreq_esti获取每个ΔT时间内的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包络;
取所述包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所述最大值与所述最小值的差值为所述ΔT时间内的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峰峰值Sp-p(n),n=1,2,…,N,其中,N=T/Tinterval;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Sp-p(n)计算单载波判断门限值Th_pure包括:
查找N个Sp-p(n)中的最大值Smax与最小值Smin;
查找满足Sp-p(n)-Smin<a×Smax条件的Sp-p(n),其中,a为小于1的正数;
对满足所述条件的Sp-p(n)取平均值,所述平均值为单载波判断门限值Th_pure;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Th_pure判断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状态包括:
所述射频识别信号的状态为命令帧、返回帧或单载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4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