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油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4909.1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俵田雄一;古谷昌志;田岛义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油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有圆筒状的侧壁部的外壳内,以在热交换芯的周围形成冷却水通路的方式,收容具有沿所述侧壁部的轴线相互平行的入口侧油通路及出口侧油通路,并且,能够进行所述入口侧油通路及所述出口侧油通路间的油的转移的该热交换芯,在所述侧壁部连接形成与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相通的冷却水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与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相通的出口管的车辆用油冷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知道有在两端固定第一及第二板的圆筒状外壳内,收容具有沿该外壳的轴线相互平行的的入口侧油通路及出口侧油通路的热交换芯,在外壳连接形成冷却水入口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冷却水出口通路的出口管的车辆用油冷器。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1509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以往的油冷器中,热交换芯的外周及外壳的内周间的间隙狭窄,冷却水在该狭窄的间隙中流通,由此导致冷却水的流速局部地上升。因此,在流通的油的温度比较高的入口侧油通路的附近可能发生气穴现象,可能发生腐蚀。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问题,考虑将热交换芯的外周及外壳的内周间的间隙设定为较大,或将入口侧油通路从外壳的内表面间隔而配置,但若增大所述间隙,则热交换芯的外周半径变小,热交换效率降低,另外,若增大设定外壳的内周半径,则导致油冷器的大型化,进而,若将入口侧油通路从外壳的内表面间隔而配置,则缩短入口侧油通路及出口侧油通路间的距离,导致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所述情况,提供能够避免油冷器的大型化及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同时,能够抑制在与入口侧油通路对应的部分处的伴随冷却水的流通的气穴现象或腐蚀的发生的车辆用油冷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一种车辆用油冷器,在具有圆筒状侧壁部的外壳内,将热交换芯以在该热交换芯的周围形成冷却水通路的方式收容,所述热交换芯具有沿所述侧壁部的轴线相互平行的的入口侧油通路及出口侧油通路,并且,能够进行所述入口侧油通路及所述出口侧油通路间的油的转移,在所述侧壁部连接形成与所述冷却水通路相通的冷却水入口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与所述冷却水通路相通的冷却水出口通路的出口管,所述车辆用油冷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侧油通路的外侧方的所述外壳的侧壁部形成有向外侧膨出的膨出部。
另外,第二方面的发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之外,其特征在于,在向与所述侧壁部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通过所述入口侧油通路及所述出口侧油通路的轴线的直线的两侧分开配置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及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在相对于所述入口侧油通路的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的相反侧,在所述外壳形成有膨出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之外,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侧壁部的轴线正交的平面上的投影图上,与连结所述侧壁部的轴线及所述入口侧油通路的轴线的第一直线正交且通过所述入口侧油通路的轴线的第二直线在与所述侧壁部相交的两点间的范围内,在所述侧壁部形成有所述膨出部。
第四方面的发明,除了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之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出口管在沿所述侧壁部的轴线的方向上空开间隔而与所述侧壁部连接,所述膨出部在沿所述侧壁部的轴线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出口管的向所述侧壁部连接的连接部间的范围。
进而,第五方面的发明,除了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之外,其特征在于,将沿所述侧壁部的轴线的方向形成为较长的所述膨出部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形成为圆弧状曲面。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在入口侧油通路的外侧方的外壳的侧壁部形成向外侧膨出的膨出部,因此,在对应于入口侧油通路的部分,能够将外壳的侧壁部内表面、和热交换芯的外周之间的间隙设定为较大,扩大冷却水的流通剖面积,降低冷却水的流速。从而,不需要将热交换芯的外周及外壳的内周间的间隙在全周上设定为较大,或将入口侧油通路从外壳的内表面间隔而配置,避免油冷器的大型化及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同时,能够抑制在对应于入口侧油通路的部分处的伴随冷却水的流通的气穴现象或腐蚀的发生。
另外,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可知,在与外壳的侧壁部的轴线正交的平面上的投影图上,在通过入口侧油通路及出口侧油通路的轴线的直线的两侧分开配置冷却水入口通路及冷却水出口通路,因此,能够使导入外壳内的冷却水在外壳内有效地流通,而且,在相对于入口侧油通路的冷却水入口通路的相反侧,在外壳的侧壁部形成膨出部,因此,在从冷却水入口通路流入的冷却水在与入口侧油通路对应的部分与侧壁部的内表面接触而剥离的一侧配置膨出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气穴现象的发生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49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O-甲基-N-硝基异脲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消防应急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