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挠性电路板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5078.X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8 | 分类号: | H01L23/498;H05K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挠性 电路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挠性电路板,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特殊结构以减缓其机械应力的可挠性电路板。
背景技术
随着封装科技的发展,倒装片薄膜(chip on film,COF)热压焊科技已成为先进的封装科技之一。一般来说,倒装片薄膜热压焊科技应用的范围很广泛,举例来说,液晶面板与驱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之间的电性连接就是COF热压焊科技的其中一种应用。
参照图1与图2。图1为电子装置4的横切面图,图2为另一电子装置6的横切面图。举例来说,每个电子装置4及6可以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等离子体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OLED)等显示器。每个电子装置4及6具有显示面板8、印刷电路板10(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驱动IC12以及可挠性电路板14。PCB10具有内置的时间控制器,以产生时间信号而去控制驱动IC12的运作。可挠性电路板14可被弯曲。由此,PCB10可以置于电子装置4的上方(如图1所示),或置于显示面板8的背面(如图2所示)。驱动IC12形成在可挠性电路板14上,且根据内置于PCB10的时间控制器所接收到的时间信号,进行驱动IC12的运作。
参照图3,图3为显示面板8、PCB10、驱动IC12以及可挠性电路板14的示意图。驱动IC12在可挠性电路板14上形成,且经由多条导线16与PCB10电性连接,以及经由多条导线18与显示面板8电性连接。每条导线16具有外引脚1a、内引脚1b以及连接部1c。连接部1c连接外引脚1a与内引脚1b。如图3所示,外引脚1a的宽度大于内引脚1b的宽度,而导线16为弯曲的并具有锐利的转角。然而,当可挠性电路板14被弯曲时,由于锐利的转角所造成的高应力密度,外引脚1a与连接部1c的接合部以及内引脚1b与连接部1c的接合部就很容易断裂,进而导致在PCB10与驱动IC12之间的信号传输失败。
在日本第H11/345839号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案中,披露了一种可挠性电路板。参照图4与图5,图4为上述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案所披露的可挠性电路板的示意图,而图5为图4中可挠性电路板的导线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可挠性电路板的两条导线分别形成对应的凹口2。每个凹口2为内侧的圆凹区,以减缓外引脚1a的接合部在内缘2a及连接部1c的机械应力。然而,内引脚1b的接合部2b以及连接部1c都为锐利的转角,因此都会受高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增加接合部2b在施力下断裂的机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挠性电路板,可减少外引脚的接合部及连接部在施力下断裂的机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挠性电路板,可减少内引脚的接合部及连接部在施力下断裂的机率。
于是,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挠性电路板。该可挠性电路板包括可挠性薄膜、多条内引脚、多条外引脚以及多个连接部。内引脚在可挠性薄膜上形成,且每条内引脚具有第一宽度。外引脚在可挠性薄膜上形成,且每条外引脚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每个连接部连接其对应的一条内引脚与其对应的一条外引脚。上述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具有内边缘与外边缘。外边缘具有第一圆凹区、第二圆凹区以及位于第一圆凹区与第二圆凹区之间的第一圆凸区。内边缘具有第二圆凸区、第三圆凸区以及位于第二圆凸区与第三圆凸区之间的第三圆凹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圆凸区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三圆凹区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外边缘还包括位于第一圆凸区与第二圆凹区之间的第四圆凸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内边缘还包括位于第三圆凹区与第三圆凸区之间的第四圆凹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内边缘与外边缘彼此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他连接部的每个内边缘具有至少一圆凹区及至少一圆凸区,而其他连接部的每个外边缘具有至少一圆凹区及至少一圆凸区。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的一种电子装置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2是已知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或图2中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PCB、驱动IC及可挠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4是日本公开专利应用所披露的可挠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50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