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箱及用于从油箱排出液体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5182.9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0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毕田利;马世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5 | 分类号: | B60K15/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 娟 |
地址: | 2625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箱 用于 排出 液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油箱,并涉及一种用于从油箱排出 液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油箱中,通常会有少量水混杂在油中,尤 其是工程机械的油箱密封结构比较简单、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导致 油箱中容易混入水和其他杂质。当需要更换油或者清理残液时,如 果排出口过大,则导致流速过快从而造成水油混合,形成浪费;而 排出口过小则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如果直接将排出的混合物排放, 则排出的油被浪费,而如果需要利用排出的油,则还要经过分离装 置进行分离,因此增加了复杂性和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箱, 其具有一种在更换油或者清理残液时能够将液体从油箱中排出,同 时能将油和水准确分离的装置,由此在不增加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 避免了油的浪费并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基于这样的事实:水的比重比油大,所以油 箱中的水位于油的下面,因此,在排液时,可以先排出水,后排出 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油箱,包括箱体和与箱体 底部的流体出口相连通的排出通道,所述排出通道流体连通至第一 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 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分别能够通过第 一、第二密封构件密封,当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处于密封状态时,第 二密封构件的内端面不低于第一通道连通至所述排出通道的入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道沿竖向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处于密封状态时,第 二密封构件的内端面与第一通道的入口的下边缘齐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由 透明材料制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垂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通道的下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 放口,当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处于密封状态时,所述第一排放口被封 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通道的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放口, 当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处于密封状态时,所述第二排放口被封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是 螺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内径 不大于10mm,优选为5mm至10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排出根据如上所述 的油箱中的液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松开第一密封构件,使位于箱体中的水从第一通道排出;
在排完水之后,紧固第一密封构件并松开第二密封构件,使油 从第二通道排出
附图说明
通过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将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 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油箱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排放机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其中第一密封构件处于非密封状态以排水;以及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排放机构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第二 密封构件被移除以排油;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油箱排放机构的示意性 剖视图,其中第二密封构件处于非密封状态;以及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油箱排放机构的示意 图。
附图标记清单:
1 第一螺栓(第一密封构件)
2 第二螺栓(第二密封构件)
10 排出通道
11 第一通道
12 第二通道
13 排放口
14 入口
15 排放口
100 油箱的箱体
102 油
103 水
104 流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所示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参照图1,油箱的箱体100中装有油102,混入其中的水103沉 在下面。箱体底部具有流体出口104,排出通道10与流体出口104 连通。所述排出通道10流体连通至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所 述第一通道11的出口通过第一密封构件密封,这里是通过第一螺栓 1密封,所述第二通道12的出口通过第二密封构件密封,这里是通 过第二螺栓2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51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