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5562.2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3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D29/02;B60T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红霞;彭 会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内燃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具有两个进气道的车辆内燃机向制动助力器的负 压供给。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局于2004年公布的JP 2004-346830A公开了与制动助 力器的操作相关地对车辆内燃机的进行空燃比控制。制动助力器与内 燃机节气门下游的进气道相连。随着车辆制动踏板的下压,制动助力 器利用进气道中的进气负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来增大从主缸供给 到制动缸的制动压力。
当压下的制动踏板被释放时,制动助力器中的空气回流到进气 道内。该现有技术的装置调节发动机起动时制动助力器中的气压,使 得该气压等于大气压力,从而调节从制动助力器回流到内燃机的空气 量,使得该空气量处于恒定的水平。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将从制动助力 器回流到内燃机的空气量调节到恒定的水平,可以将供给到内燃机的 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控制为恒定的比例。
发明内容
V型发动机或者水平对置发动机通常设置有多个气缸组和用于 各气缸组的进气道。在这种内燃机中,如果在进气道之一中形成用于 制动助力器的负压供给口,就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从制动助力器回流到进气道内的空气会使气缸组之一中的空气 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变稀薄。如果增加向该气缸组供给的燃料量以将 该气缸组中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维持在恒定的比例,那么该气 缸组的输出扭矩就会增加,从而在两个气缸组的输出扭矩之间产生差 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在释放制动踏板时内燃机的两个气 缸组的输出扭矩产生这种差异,其中该内燃机向制动助力器供给进气 负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所述进气装置包括:一对进气道;连接所述一对进气道的连通管;以 及设置在所述连通管上的负压供给口,所述负压供给口用于向制动助 力器供给负压,所述制动助力器根据负压增强对车辆的制动。
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和附图中描述并示出了本发明的细节以及 其它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V型内燃机的基本零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是内燃机的基本零件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连通管的前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IV截取的连通管的端部的放大纵向剖 视图。
图5是与内燃机相连的制动助力器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基本零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中的图1,应用本发明的V型六缸车辆内燃机包括一对 气缸组1A和1B。气缸组1A和1B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三个气缸。具体 地说,图中左侧的气缸组1A设置有气缸#1、#3、#5;图中右侧的气 缸组1B设置有气缸#2、#4、#6。图1示出了从内燃机前侧看到的内 燃机。
内燃机包括设置在右侧气缸组1B的上方的右侧进气总管3A和 设置在左侧气缸组1A的上方的左侧进气总管3B。支管41、43、45 与右侧进气总管3A相连,支管42、44、46与左侧进气总管3B相连。 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A从左侧气缸组1A的气缸#1、#3、#5斜向 上伸出,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B从右侧气缸组1B的气缸#2、#4、#6 斜向上伸出。支管41、43、45通过底座5与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A 相连,支管42、44、46通过底座5与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B相连。
参考图2,在图中,支管41、43、45从右侧进气总管3A向左伸 出并与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A相连,而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A从左侧气 缸组1A伸入到底座5内。类似地,在图中,支管42、44、46从左侧 进气总管3B向右伸出并与三个进气口延伸部6B相连,而三个进气口 延伸部6B从右侧气缸组1B伸入到底座5内。如图所示,支管41、 43、45和支管42、44、46按照它们的附图标记顺序从发动机前方向 发动机后方交替布置。
进气总管3A包括进气入口11A。进气总管3B包括进气入口11B。 设置有空气滤清器17A和节气门室18A的进气管19A与进气入口11A 相连。在节气门室18A内设置有用于调节进气管19A的进气流量的电 子节气门和检测进气管19A的进气流量的流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55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