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串行差分交换器实现多画面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7484.X | 申请日: | 200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2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军;刘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15 | 分类号: | H04N7/15;H04N7/24;H04N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串行 交换 实现 画面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会议电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基于串行差分交换 器实现多画面系统和方法的改进。
背景技术
会议电视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通信方式,其问世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通 信的距离,改变以往的会议模式,不但可节省人力、财力,还能提高工作 效率。一方面,会议电视的系统通过摄像头和麦克拾取图像和声音,经过 编码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加以压缩,在通信网络中把信号传送出去;另一 方面,参加会议方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解压缩还原为模拟信号,通过显示 设备和扬声器播放出来;整个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同时”进行的。
随着会议电视系统的带宽逐渐增加,会议电视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也随 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丰富起来,它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多样 化和更为个性化的众多功能。其中,在现有的会议电视中,一般都会有多 方参加会议。
一种情况是,在没有采用多画面技术的会议电视系统中,参会的一方 仅能看到另外一方的图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议电视的直观性, 使得参会者感觉自己和对方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采用传统的多画面技术,参会者可以同时看到多 个会场的图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直观性。但是传统的多画面技术最高支 持的画面分辨率为4CIF(576*704),这样,参会者看到的多个图像中的小 画面最大分辨率为CIF(288*352);此处的CIF(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是常用的标准化图像格式,因为分辨率低,观看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随 着网络带宽的提高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用户对于会议电视图像的分辨 率要求越来越高,以往HPI主机接口或者处理器总线、PCI总线和以太网 互连的多画面合成技术,缺少很好的扩展性和裁剪性,已经不能满足用户 的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串行差分交换器实现多画面的 系统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议电视的直观性和清晰度,并具有很好的 扩展性和裁剪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串行差分交换器实现多画面的系统,所述系统中的图像处理 单元包括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和一串行差分交换器,每个数字信号处理器 通过串行差分接口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对角的一个数字 信号处理器互相连接,其中,每个数字信号处理器通过串行差分接口还与 所述串行差分交换器相连接,每个数字信号处理器连接其他数字信号处理 器的指定内存,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相互之间读取图像数据。
所述的系统,其中,任意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设置为所述系统中的编 码模块,其余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设置为所述系统中多个解码模块。
所述的系统,其中,多个解码模块通过串行差分接口分别与所述编码 模块的指定内存互连,用于将解码并缩放后的图像数据写入该指定内存中。
一种基于串行差分交换器实现多画面的方法,当每个解码模块通过串 行差分接口与一串行差分交换器相连接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由所述解码模块将接收的图像数据缩放至多画面图像数据中的小 画面图像数据;
B、通过所述串行差分交换器发送该小画面图像数据给所述编码模 块;
C、由所述编码模块将多个小画面图像数据合成为多画面图像数据。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还包括:
A1、一网络设备捕捉图像视频码流并传送给一网络终端;
A2、由所述网络终端将该图像视频码流压缩成图像数据并发送给所 述解码模块。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1和A2之间还包括:
A3、所述解码模块在缩放多画面图像数据中的小画面图像数据前, 先将已压缩的图像数据还原成解码后的图像数据。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还包括:
所述解码模块分别通过串行差分接口将缩放后的小画面图像数据写 入所述编码模块的指定内存中。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
C1、由所述编码模块对指定内存中的图像数据进行搬移,合成为多 画面图像数据;
C2、所述编码模块对合成后的多画面图像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后还包括:
D、将编码后的多画面图像数据发送至所述网络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74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