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8454.0 | 申请日: | 200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3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寿伟春;陈宁;刘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B7/17;H01B7/20;H01B13/016;H01B1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18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同轴电缆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通信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移动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无线基站及无线传呼的建设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状况,应用于无线基站以及无线传呼发射和接收用的RF同轴电缆,以及应用于视频信号传输的接入网用户使用的75欧姆物理发泡同轴电缆的需求相应地急剧增加。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GSM移动用户将达到5亿户,每年新增基站几万个,年需求RF同轴电缆50000km以上,如果再加入CDMA、TD-SCDMA、无线接入网和集群通讯,每年RF同轴电缆的需求将达到150000公里的需求量。同轴电缆一般主要是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以及护套四大部分组成。内外导体同心被放置在同一轴线上,中间使用低损耗的绝缘材料隔开,以保证内外导体的同轴性,同时防止其相互接触和传输的信号衰减。为了改善同轴电缆的绝缘性能,降低传输信号的衰减就需要对电缆的结构以及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目前国内使用的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多为皱纹铜管的,虽然改善了电缆的柔软性,但对电缆的电气性能有不利的影响,同时会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另外,目前使用的物理发泡技术可获得80%的发泡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对电缆电气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绝缘性好、成本低的通信同轴电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上述通信同轴电缆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通信同轴电缆,其由内到外依次包括一内导体,它沿电缆的纵向轴线延伸;绝缘层、外导体和护套,该绝缘层将内外导体隔开,其中,所述外导体为光滑铜管外导体。
本发明的通信同轴电缆改变了现有通信同轴电缆外导体结构,使用光滑铜管代替原来的皱纹型环形铜管,其用量更少,同时从结构上对于改善电缆的电气性能更为有利。使用光滑铜管外导体,可以免除轧纹工序,节约时间,提高产率和通信同轴电缆的绝缘性能,减少电缆的体积和比重,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原材料——铜。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通信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内导体成型;
b)在内导体外表面制作绝缘层,具体过程是,采用挤出塑料和成核剂,然后充入物理发泡剂,制成绝缘层;
c)外导体成型焊接;
d)护套挤塑;
e)制成成品;
其中,所述物理发泡剂为CO2和N2混合气体。
上述通信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绝缘层时采用CO2混合气体代替单一的N2作为物理发泡剂,可以有效的提高发泡度,进而提高电缆的电气绝缘性能,从而达到降低信号衰减以及节约原材料的目的。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成核剂为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作为成核剂具有廉价、高频特性良好、发泡特性挤出特性好、中吸湿等优点,而且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通信同轴电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是本发明通信同轴电缆的截面图,该通信同轴电缆其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1,沿电缆的纵向轴线延伸;内薄层2、绝缘层3、外薄层4、外导体5和护套6。该绝缘层3将内导体1和外导体3隔开,该外导体5为光滑铜管。所述光滑铜管外导体5是以铜带为基材,包覆整个绝缘层,通过卷管工序制成铜管,并使用氩弧焊焊接接口。
上述通信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内导体成型;
b)在内导体外表面制作绝缘层,具体过程是,采用挤出塑料和成核剂,然后充入物理发泡剂,制成绝缘层;
c)外导体成型焊接;
d)护套挤塑;
e)制成成品;
其中,所述物理发泡剂为CO2和N2混合气体。
上述步骤b)中,制作绝缘层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是采用不同配比的挤出塑料(具体配比按照不同电缆规格要求),使用新的成核剂聚四氟乙烯(PTFE),然后充入CO2和N2混合气体(CO2和N2的体积比例最佳值为9:1)。表1为7/8″规格的RF同轴电缆工艺改变前后的挤出塑料的配比。
表1:7/8"规格的RF同轴电缆工艺改变前后的挤出塑料的配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84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压器高压侧进线桩接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冶炼铜的结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