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网络载波信道支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9543.7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4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夏军;江志军;刘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W16/04;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延喜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载波 信道 支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覆盖系统中载波资源的利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跨 网络载波信道支援方法。
【技术背景】
在移动通信覆盖系统中,随着网络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网络覆盖的不断完 善,已基本实现随时随地任意通话的目标,但伴随着网络覆盖率大幅的提升, 一方面网络中频段资源的匮乏成为网络发展的最大瓶颈,网络为满足用户的 话务需求而大量牺牲网络指标,为换取容量而使得信道资源利用率降低;另 一方面周期性的突发性集中话务更加造成资源浪费,降低设备利用率。
以图1为例,设图1中小区D1、D2分别属于基站B1、B2的覆盖范围, 设两个基站B1、B2作为信源节点各具有总量为n的载波信道资源,无论是 处于小区D1还是D2中,最大的载波信道数量不会大于n,为了保证小区D1 和D2均能容纳所有通话,便需要将n的值设至最大,但基站的载波资源都 是有限的,n只能设为一个折衷的数值。因而,当小区D1中实际需求的话务 量个数大于n时,则基站B1便不能满足其所覆盖的小区D1内的所有用户的 正常通话需求;如果此时小区D2中出现的话务量个数小于n,对于基站B2 而言,无疑便造成载波信道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小区D1、D2的实际话务量需求个数是一个变量,它会随人 们的活动特点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为了保证客户的正常通信而盲目追求一个 较高的n值,将会进一步影响频段资源的分配,降低载波信道资源的利用率。
再者,目前对载波信道资源的协调往往局限于由一个基站延伸而出的覆 盖网络内部之间的信道调整,其思维尚有可突破的空间。
可见,如何充分综合地调度移动通信覆盖网络中的载波资源,是业内较 为关键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跨网络载波信道支援方法, 使一个覆盖网络出现信道资源不足时,可由另一覆盖网络主动给予载波信道 上的支援以扩展当前覆盖网络的容量。
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跨网络载波信道支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第一载波信源所能覆盖的第一空间区域中设置终端中继单元, 该终端中继单元预设有第一载波信源所具有的第一类载波信道的搜寻特征;
步骤2、建立终端中继单元与用于覆盖第二空间区域的第二载波信源之 间的信号交互链路;
步骤3、令该终端中继单元依据所述搜寻特征主动检测第一空间区域中 第一类载波信道是否全忙;
步骤4、由终端中继单元发送表征第一类载波信道是否全忙的控制信号, 据该控制信号将第二载波信源所具有的第二类载波信道经该终端中继单元调 度给第一空间区域使用。
步骤3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3.1、终端中继单元通过天线接收源自第一载波信源的上行信号;
步骤3.2、在某预设的时间周期内循环实时获取该上行信号中包含的原 始话务数据;
步骤3.3、依据每次原始话务数据计算该时间周期内的实时话务量;
步骤3.4、将每次实时话务量与所述搜寻特征相比较,并生成检测结果。
步骤3.2中,在每个所述的时间周期内,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3.2.1、获取该上行信号;
步骤3.2.2、将该上行信号与一预设的功率值比较,当大于该功率值时, 表征当前上行信号为有效的话务数据,进行累计;
步骤3.2.3、若该时间周期结束,当前累计结果为所述原始话务数据,否 则,循环步骤3.2.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4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4.1、读取步骤3中产生的检测结果,依据该结果的不同产生表征 该结果的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载波信源;
步骤4.2、第二载波信源接收该控制信号后,根据该控制信号开启/关闭 第二类载波信道,使第二载波信源与终端中继单元之间实现关于第二类载波 信道的信号交互;
步骤4.3、终端中继单元实现关于第二类载波信道在第一空间区域内的 覆盖。
具体的,所述第二载波信源包括基站,用于产生和管控第二类载波信道, 所述终端中继单元包括直放站,其中,
步骤4.1中,由该直放站产生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基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95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
- 下一篇:高尔夫球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