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聚合固体催化剂组成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2179.X | 申请日: | 200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韦少义;杨战军;徐人威;王霞;朱博超;贾军纪;张立基;张平生;王雄;黄安平;张建纲;陈德智;竺佩琦;许云波;曾令志;韩晓昱;姜立刚;廖智锋;王丹丹;宋赛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4/649 | 分类号: | C08F4/649;C08F1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 琰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 聚合 固体 催化剂 组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聚合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背景技术
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催化剂,可用于CH2=CHR 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聚合中可以得到较高 收率和较高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中,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作为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重要组分,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催化剂性 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但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同时还可提高催化剂的定向 能力,使得聚合产物具有高的立构规整性。因此,随着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 致了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
可作为Ziegler—Natta催化剂内给电子体的化合物很多,文献报道的有:多 元羧酸、一元或多元羧酸酯、酸酐、酮、单醚或多醚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较为常 用的是二元芳香羧酸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CN85100997A)等。
近年来,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和琥珀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新型给电子体,引 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应用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聚合物的等规度等得 到了显著的提高。广大研究人员就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制备的Ziegler—Natta 催化剂申请了许多专利,如:WO03076480、WO03022894、US6395670、 US2005154157、US2005107245、US2004014597、US2003027715、EP1223181、 EP0728770、EP0728724、EP0361493、EP728769、US5095153、US5068213、 US4978648、US4971937,CN02802075、CN1473809、CN1298887、CN1268957、 CN1141303、CN1141285、CN1066723;CN99125566、CN02116981、CN02100897、 CN02100894等。研究结果表明,1,3—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中2位碳原子上 空间体积较大的取代基以及对称性较高的取代基有利于催化活性和聚合物等规 度的提高,并使催化剂具有敏感的氢调性能。
琥珀酸酯和取代琥珀酸酯作为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中的内部电子给 体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且所得聚丙烯的分子量分布明显加宽。 分子骨架上2,3位为手性碳原子或带有不同取代基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在专利 中多见报道,其中有关酯类的代表性专利有:WO2005097841、WO2005047351、 WO2004106388、WO2004005359、WO2004013193、WO03002617、WO0136496、 US6605562、US6433119、US2003207754、US2003199388、US6818583、US6365685、 US2001020073、US2005131172、US2003060581、US0050014631、WO00/63261、 WO2004024785、CN1681853、CN1398270、CN1313869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丙烯聚合固体催化剂组成。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组成中包括球形卤化镁醇合物、钛化合物、给电子体化 合物,其特征在于给电子体化合物选自通式I中的任意一种二酰胺化合物:
其中,基团R1、R2、R3、R4、R5和R6彼此相同或不同,可以是氢原子,也 可以是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 基基团。
上述二酰胺通式化合物中,R1~R4优选氢原子、C1-C10的烷基、环烷基或芳 基烷基,特别优选氢或C1-C10的烷基,如氢、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 丁基、异丁基或新戊基。R5和R6优选氢原子、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
适宜上述通式的化合物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1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软组织扩增的可注射型空隙填充剂
- 下一篇:基于微机电系统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