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发射出光效率的方法及相应器件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23048.3 申请日: 2008-09-26
公开(公告)号: CN101369639A 公开(公告)日: 2009-02-18
发明(设计)人: 陈志坚;王紫瑶;肖立新;龚旗煌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H01L51/56 分类号: H01L51/56;H01L51/50;H01L51/52;H01L51/54
代理公司: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李稚婷
地址: 100871北京***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提高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射出 效率 方法 相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领域,具体涉及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发射出光效率的方法及相应的器件。

背景技术

OLED显示是目前世界公认极具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技术,尤其是顶出光的OLED适合于高分辨率的主动矩阵显示。它们常采用的是平面夹层结构,其中由于介面的存在,部分激子失活发光能量会以表面等离激元波(SP)的模式(即局限于金属介面的表面自由电子的密度振荡)束缚在金属电极界面。SP波矢比自由光模式的大,所以如果无纳微光学结构将其散射耦合出去,SP模式会最终以焦耳热的形式耗散掉,限制了器件的出光。已有文献报道(如文献1:P.A.Hobson,S.Wedge,J.A.E.Wasey,I.Sage and W.L.Barnes,“SurfacePlasmon Mediated Emission from O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Adv.Mater.14(2002)1393和文献2:L.H.Smith,J.A.E.Wasey and W.L.Barnes,“Light outcoupling efficiency of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Appl.phys.Lett.84(2004)2986),器件的出光效率只有20%。对于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而言,约高达40%的激子失活能量会耦合到SP模式;而对于顶发射的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而言,SP的损失更为显著。因此,引入纳微结构来散射SP模式成为了提高OLED出光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提高顶发射的出光效率,

现在比较常见的将纳微结构引入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方法,就是利用光刻胶的方法先在基底上制备出周期性的纳微结构,然后在其上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关文章如文献3(Dawn K.Gifford and Dennis G.Hall,“Emission through one of the two metal electrodesof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via surface-plasmon cross coupling”,Appl.phys.Lett.81(2002)4315)和文献4(J.Feng and T.Okamoto,“enhancement of electroluminescence through atwo-dimensional corrugated metal film by grating-induced surface-plasmon cross coupling”,Opt.lett.30(2005)2302)。这种方法制备的金属顶电极的两个界面都会有相同的纳微结构,它在散射表面等离激元波提高顶发射的时候会有以下缺点:一是金属电极的两面存在的对称性的纳微结构都可以散射SP模式,而通过这两个表面耦合出的自由光会产生一个相差,导致耦合出的光强减弱;二是周期性的纳微结构散射会改变器件原有的光谱形状;最后,这种引入纳微结构的方法较复杂,还容易影响器件的电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发射出光效率的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发射出光效率的方法,利用单层或多层金属作为顶发射电极,然后在该电极上真空蒸镀或涂覆一层室温下呈固态的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直接利用该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的自团聚效应形成一层具有纳微结构的膜,从而将被束缚在金属顶发射电极介面的表面等离激元波散射为自由光场,实现顶发射出光的增强。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为平板层状结构,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发光层选用有机小分子材料的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作为顶发射电极的金属层很薄,优选顶发射电极的厚度范围为20~60纳米,所用金属优选金、银、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30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