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抗低温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24421.7 申请日: 2008-10-14
公开(公告)号: CN101361483A 公开(公告)日: 2009-02-11
发明(设计)人: 董志强;赵明;张保明;王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37/10 分类号: A01N37/10;A01N43/90;A01N37/46;A01P21/00;A01G7/06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朋飞
地址: 100081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玉米 低温 增产 调节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涉及一种玉米抗低温增产调节剂。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势种植区,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巨大。然而,东北地区位于北纬38°到53°之间,纬度高且跨越幅度大,常年平均气温为0.5~6℃,气温低且积温也低,虽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但低温冷害是导致玉米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子,遇到严重的低温冷害年可减产百亿公斤以上。

建国以来较严重的低温冷害年有5次,即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严重冷害的频率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和三江平原最高,平均4~5年一次。其余地区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在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

因此,增强玉米抗低温冷害的能力对保证东北地区春玉米高产稳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在冷害胁迫下,采取合理的栽培生理措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缓解冷害对玉米的影响。其中被动避冷措施包括深松伤根促早熟,站秆晾晒增粒重,打老叶通风提温促早熟,去雄穗保养分促早熟,扒苞叶提温促早熟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早熟,并不能使玉米正常成熟,同样导致减产;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增温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玉米免遭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费工费时费资金,且只能在苗期有效,玉米生育后期没有可操作性,因此,不能大面积推广。主动抗冷措施包括叶面喷磷肥、喷施增温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如乙烯利、多效唑、嘧啶醇、矮壮素等,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玉米的抗冷性,但是,叶面喷施延缓剂处理给玉米造成的减产效果甚至大于冷害的影响,所以,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无法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因此,协调抗冷性与高产性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玉米的抗冷性和高产性,将对稳定提高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提高玉米抗冷性和高产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米抗低温增产调节剂,该调节剂含有如下组分:聚天冬氨酸盐100g/L,植物生长调节剂20.05~30.05g/L,活性剂和展着剂65~67g/L,溶剂优选为水。

所述聚天冬氨酸盐优选为聚天冬氨酸钾(Polyaspartic acidpotassium,PASPK),主要功能为改善玉米内部生理代谢过程,提高玉米抗冷性。优选地,本发明使用浓度为500g/L的聚天冬氨酸盐溶液,该溶液可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首先称取43.51g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于80ml水中,然后,加入56.49g聚天冬氨酸,反应完全后,用水定容至200ml即可得到500g/L的聚天冬氨酸盐溶液。其中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 acid,PASP)的分子式为C4H6NO3(C4H5NO3)C4H6NO4,分子量为1000-5000,纯品为浅褐色结晶,难溶于水、丙酮、乙酸乙酯。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聚天冬氨酸通过激活磷酸二酯酶和调节钙代谢改善细胞的生理功能,通过诱导调控第二信使系统(钙调素)(董晓伟等,海洋科学,2004,28(4):62~65),改善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平衡状态,提高玉米体细胞的免疫力。聚天冬氨酸盐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特性,可以清除组织中产生的活性氧,具有保护酶的活性,可以提高玉米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在低温胁迫下,保证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优选为α-萘乙酸和6-糠氨基嘌呤,其中α-萘乙酸能够促进玉米根系和茎秆发育,6-糠氨基嘌呤能够促进玉米穗部发育。

α-萘乙酸的分子式为C12H10O2,分子量为186.21,沸点285℃,熔点126-135℃,为白色至米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微溶于冷水、乙醇,溶于苯、乙酸,易溶于碱液等。α-萘乙酸能够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如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等,也可促使各种植物插条生根、开花,提高发芽率,使农作物早熟、多产。其主要功能为促进玉米建立庞大根系和强壮植株体,增强茎秆抗倒力学强度,延长叶片寿命和功能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44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