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及方法及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5884.5 | 申请日: | 2008-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2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礼;陈子彤;符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03B5/46 | 分类号: | B03B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重力 界面 粗煤泥 干扰 分选 设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及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选煤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粗粒煤重介旋流器分选、煤泥浮选为主的成熟分选工艺。重介旋流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煤泥浮选则向着提高煤泥选择性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方面是基于重力分选技术的大直径重介旋流器的应用导致旋流器的有效分选下限提高,另一方面是基于浮选技术的微泡浮选柱的应用却使浮选的入料粒度上限降低。
对于大于2mm的粗颗粒可用重力分选方法进行有效的分选,对于小于0.3mm以下的细煤泥可用浮选法(包括浮选柱)进行回收。由于基于密度差异的重力分选和基于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的浮选在分选2-0.3mm粗煤泥时都存在缺限,使介于重介旋流器有效分选下限和浮选有效分选上限之间的这部分粗煤泥(2-0.3mm)无法进行有效的分选。
现有技术中,对这部分粗煤泥的处理工艺,较为流行的是干扰床分选机的粗煤泥分选技术。
如图1所示,水介干扰床分选机主体1的下部设有进水口2和底流口4,上部设有喂料口3和溢流口5,通过在床层底部引入上升水流来使床层流态化,产生具有一定密度(可控制)的悬浮液干扰床层,从顶部给入的物料在干扰床中主要按密度来进行分选。低密度细颗粒进入溢流,高密度粗颗粒进入底流。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对入料粒度的适应范围较小,且在目的矿物(精煤)与废弃矿物(矸石)的密度差异较小时,分选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入料粒度的适应范围大,且分选精度高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及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上述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包括干扰床分选机主体,所述干扰床分选机主体的下部设有进水口和底流口,上部设有喂料口和溢流口,所述干扰床分选机主体的下部设有进气口。
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煤泥干扰床分选方法,向上升水流中通入空气,将需要分选的煤泥加入到所述上升水流中,实现分选。
本发明的上述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及方法的应用,用于分选颗粒直径为2~0.3mm粗煤泥。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及方法及应用,由于向干扰床分选设备内引入气体,实现在固、液、气三相干扰床中基于重力和界面力联合作用的分选,对入料粒度的适应范围大,且分选精度高,可以有效的对宽级别、难选粗煤泥进行分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煤泥干扰床分选设备,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包括干扰床分选机主体1,干扰床分选机主体1的下部设有进水口2和底流口4,上部设有喂料口3和溢流口5。干扰床分选机为水介干扰床分选机。
干扰床分选机主体1的下部还设有进气口6,用于向上升水流中引入空气,对粗煤泥进行分选。
进气口6可以连接有气泡发生装置,用于将空气首先制造成气泡后,再加入到水流中。
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包括循环泵、气泡发生器等,干扰床分选机主体中的部分中矿可以经循环泵加压后,经气泡发生器吸入空气后,再经进气口进入所述干扰床分选机主体。也可以是其它单独的气泡发生装置。
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和界面力的煤泥干扰床分选方法,向上升水流中通入空气,将需要分选的煤泥加入到上升水流中,实现分选。空气可以首先制造成气泡,然后加入到上升水流中。
可以用于分选颗粒直径为2~0.3mm粗煤泥,也可以用于其它粒径的煤泥。
可以用于分选炼焦煤或动力煤或含黄铁矿硫的煤,也可以用于分选其它的煤。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58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连接插头
- 下一篇:一种PCB电路板与功率接线端子的电气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