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5942.4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邢琳;赵辉;郭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463;C02F1/66;C02F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冷却系统 污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化工装置循环冷却 系统排污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水减排的目标,目前主要采用污水经处 理后回用的方法。一般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回用潜力较大,但是对于化 工装置的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由于具有水质差、水质复杂、胶体及阳离子含 量高的特点,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或或者运行成本昂贵,或者难以实现系统长 期稳定运行,其产水水质难以保证,无法实现污水回用和节水减排的目标。
目前,化工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例如烯烃装置循环冷却排污水),一 般直接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这种做法不仅向外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化工 污水,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虽然化工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成分复 杂,但其污染物来源比较明确,相对稳定,可以针对性地开发处理工艺,实现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污染环境。
化工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常规处理方法主要有:(1)采用过滤分离去 除大颗粒污染物,然后经过药剂控制,废水重新回到循环冷却水体系。这种方 法对换热设备及管路存在腐蚀或结垢隐患,单纯地依靠药剂稳定水质,不仅药 剂费用增加,而且水体被进一步污染。(2)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经过加碱或絮凝 等方法部分脱盐后回用。这种方法不仅水的回用率低,而且无法去除水中的Cl-等具有腐蚀性的低价态离子,水体存在腐蚀隐患。
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针对烯烃等化工 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一般以超滤、反渗透作为主要处理过程,其膜前预处 理一般以过滤分离为主,常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絮凝沉淀、砂滤、高效纤 维过滤、活性炭过滤、多介质过滤等。膜分离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具有针 对性、高效、稳定、简便的预处理技术。
现有技术中,给水排水Vol.33No.22007“UF-RO组合工艺处理循环冷却 排污水的研究”,工业水处理,Vol.25No.11Nov.,2005“火力电厂循环冷却排 水回用处理工艺研究”,介绍了以超滤、反渗透为主要处理过程,并且采用多种 过滤装置作为膜前预处理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 是由于废水的特性,特别是烯烃装置循环水系统排污水的特性,使得膜前预处 理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膜处理系统难以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循环系统排污水,特别是化工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回 用效果,保证膜分离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本发明针对污水的特点,采用电絮 凝作为膜前预处理,配合超滤出水调酸、反渗透膜浓水侧反冲工艺,实现污水 膜处理的高效、稳定运行。本发明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方法是这样实现 的:
一种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电絮凝处理,首先在所述污水中加入碱,调节其pH为10~12;然后在 所述污水中通入电流进行电极反应;然后对所述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固液分离 处理,得到清液;
b.超滤处理,对固液分离得到的所述清液进行超滤处理,得到超滤产水;
c.反渗透处理,在所述超滤产水中加入酸,调节其pH为7~8;然后对所 述超滤产水进行反渗透处理,在所述反渗透处理中进行浓水侧反冲洗操作。所 述浓水侧反冲洗即冲洗水从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口进入、冲洗反渗透膜表面后从 进水口处排出的冲洗过程。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COD小于100mg/L、总硬度以 CaCO3计小于1200mg/L、钙硬度以CaCO3计小于550mg/L、电导率小于 4000μS/cm、总铁小于5mg/L、总硅小于20mg/L。
在具体实施时,在步骤a,加入的碱可以是NaOH或碱石灰,所述电极反应 的电压为2~10V、电流强度为10~100A、电极反应停留时间为20~60min;所 述固液分离处理采用沉淀池,所述污水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为0.5~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59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一体太阳能炉
- 下一篇:电子电镀废水回用深度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