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及其与硫酸盐还原菌共培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7388.3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8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彦;刘兴宇;陈勃伟;杨丽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01;C12R1/1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郭佩兰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素 分解 复合 及其 硫酸盐 还原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厌氧细菌复合菌系及其培养方法以及该菌系与硫酸盐还原菌(SRB即:Sulfate-reducing Bcteria)共培养,以提供SRB生长所需的碳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是将酸性矿山废水中的硫酸盐还原为H2S,在不同的pH条件下,可以利用H2S选择沉淀不同重金属形成金属硫化物,以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并回收有价金属,生物还原反应中生成的碱度可以中和酸性矿山废水。该方法具有成本低、适用性强、无二次污染、可以回收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等特点。然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需要外加额外的碳源才能完成,目前现有工艺中使用的碳氮源通常为化学药品,价格较贵,药剂消耗成本高,不利于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于细菌生长的、廉价的、甚至于作为废弃物的有机质,作为硫酸盐还原菌的碳源用以培养菌种是实现工业应用的重要环节。
木质纤维素是我国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包括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工业与林业废弃物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等。尤其是农作物秸秆,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它具有产量大,分布广,品种多的特点,应用潜力巨大。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成分组成,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复杂的超分子复合物。由于其结构复杂难于分解,目前这类资源大部分未能被充分利用。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可以将木质纤维素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可用作肥料以改善和保持土壤肥力;可用作畜禽饲料以促进畜牧业发展等。本发明通过富集分离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厌氧细菌复合菌系,并将此分离到的厌氧细菌与SRB共培养于含有纤维素材料的培养基中,利用厌氧细菌分解纤维素的小分子产物作为碳源培养硫酸盐还原菌(SR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该菌种对滤纸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对稻草亦表现了较强的分解能力。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富集、分离、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素分解菌系与SRB共培养的培养基,将分离到 的纤维素分解厌氧细菌复合菌系与SRB共培养,利用纤维素的分解产物作碳源培养SRB。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用的富集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样品为活性污泥。
所述的菌种(Clostridium sp.Lwy-2,保藏登记号为CCTCC NO:M208161,保藏日:2008年10月17日,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武汉大学内),其特征在于:该菌种对滤纸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对稻草亦表现了较强的分解能力。
本发明使用的菌种富集分离培养基为:Tyrptone,1-10g;CaCl2·H2O,0.5-2.5g;NaHCO3,0.2-1.5g;NH4Cl,0.1-3g;12×120mm的滤纸条,蒸馏水,1L;pH为6.8-8.0。
本发明使用的与纤维素分解菌共培养的SRB(名称为Desulfovibrio halophilusRETECH-SRB-I,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武汉大学内,保藏日:2007年5月11日,保藏登记号:CCTCC NO:M207060)。
本发明使用的共培养培养基为:CaCl2·H2O,0.5-2.5g;NaHCO3,0.2-1.5g;K2HPO4,0.1-3g;MgSO4·7H2O,0.1-3g;NaCl,0.1-5g;NH4Cl,0.1-3g;KH2PO4;trace element,10-15ml;trace vitamin,10-15ml;(NH4)2Fe(SO4)2·6H2O,0.1-2g;滤纸,3-10g;蒸馏水,1L;pH为6.8-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73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