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7502.2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程鹏;闻海虎;沈冰;祝熙宇;韩非;牟刚;曾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35/553 | 分类号: | C04B35/553;C04B35/622;H01B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高存秀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相 结构 超导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子式为(Ca1-xREx)FeAsF(其中,0.2<x<0.6,RE为La,Ce,Pr,Nd或Sm)的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类似材料,即层状氧磷化合物,可统一表达为LnOMPn(其中Ln=La或Pr;M=Mn,Fe,Co或Ni;Pn=P和As)的四元化合物。其中的一部分(LaOFeP,LaONiP)2006年被发现在低温下(3-5K)表现出超导电性。在2008年初,Kamihara等人(Y.Kamihara,T.Watanabe,M.Hirano,and H.Hosono,J.Am.Chem.Soc.130,3296(2008))在氟掺杂的La[01-xFx]FeAs中发现的起始转变温度高达26K的超导电性,引起了超导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掀起了研究新型超导材料的新一轮的热潮;用Ce,Pr,Nd,Sm取代La后发现超导温度可达50K以上。而最近,日本、德国的两个小组和本发明人通过将LaFeAsO中的LaO层换成CaF或SrF层,获得了一类新的基于氟化物的铁基超导体的母相,并且通过掺杂,得到了Tc约为32K的超导电性;对于基于CaF层的系列样品,目前只见报道用Co或Ni替代Fe位得到的超导体,但是Tc都没有超过30K。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RE(RE为La,Ce,Pr,Nd或Sm)等稀土金属替换二价Ca金属方法,通过固态反应技术合成分子式为(Ca1-xREx)FeAsF(其中,0.2<x<0.6,RE为La,Ce,Pr,Nd或Sm)的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该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30-56K。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固态反应方法直接合成,在高温下制备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Ca1-xREx)FeAsF(其中,0.2<x<0.6,RE为La,Ce,Pr,Nd或Sm)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具有准二维的层状结构,其组成用如下公式表示:
(Ca1-xREx)FeAsF;
其中,0.2<x<0.6;
RE为La、Ce、Pr、Nd或Sm;
所述的铁基电子型超导材料的空间群为P4/nmm,四方结构,晶格常数约为a=b=3.956c=8.594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超导转变温度为30K-56K。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属电子掺杂,其载流子浓度为1020-1022/cm3。
本发明提供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Ca1-xREx)FeAsF的合成、制备工艺,采用La,Ce,Pr,Nd或Sm等稀土金属替换二价Ca金属方法,通过改变材料中的电荷浓度,达到电子掺杂的目的,利用固态反应方法在高温下制备得到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
本发明提供单相钙氟结构的铁基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前驱体:利用石英玻璃管封管法或高熔点金属封管法,制备CaAs和REAs(RE为La,Ce,Pr,Nd或Sm)前驱体样品;
2)合成:取步骤1)制备好的两种前驱体样品,将CaAs和REAs(RE为La,Ce,Pr,Nd或Sm)搭配一起使用,其中CaAs和REAs,与Fe和FeF2,按(1-x)∶(x)∶0.5∶0.5的摩尔比称料;
其中0.2<x<0.6;即按照(Ca1-xREx)FeA sF的阳离子化学配比,(RE为La,Ce,Pr,Nd或Sm)称料,混合并研磨,然后压片,密封在高真空的石英管或高熔点金属管中(管中充入20%或40%高纯氩气更好);将其放在马弗炉中加热,以50K/小时缓慢升温在900℃停留约10-30个小时后,升温到1000℃,保持10-30小时左右,关闭电源,然后随炉降温,就得到单相的(Ca1-xREx)FeAsF超导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7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