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7904.2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冬海;李向阳;陈江超;张翀;岳映雷;柴林玉;张晖;苗文华;王国刚;张忠;陈运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C08L83/04 | 分类号: | C08L83/04;C08K13/02;C08K3/36;C08K3/34;C08K3/22;C08K3/30;C08L27/18;C09D183/04;C09D5/00;H01B17/50;H01B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徐金国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电痕化 耐蚀损性 室温 硫化 硅橡胶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室温硫 化硅橡胶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电力设备电瓷表面在潮湿的条件下(小雨、毛毛雨、雾、凝露、融雪等), 容易发生污闪。设备发生污闪时,重合闸成功率很低,往往造成大面积停电, 而且伴随的强力电弧还导致电气设备损坏,使停电时间延长,严重威胁着电力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据统计,从1976年~1986年的11年间,因污闪事故 造成的电量损失就高达一亿七千多万度,损失惊人,这还不包括给工农业生产 各领域带来的难以统计的严重后果。
实践证明,要减少或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预防表 面电流的形成或者在有表面电流形成后使其能经受住烧蚀而不至于断电跳闸, 甚至电网瘫痪。因为绝缘子表面电流是由于表面积聚的污水形成流动后,在高 压电场下而产生,所以增加绝缘子表面的憎水性可有效降低由于污水在其表面 的积聚而引起的电流。室温硫化硅橡胶由于分子链中大量含有疏水性极强的甲 基,现在被广泛用作防污闪涂层的有机体系。但是,室温硫化硅橡胶本身易燃, 遇到电流产生的电弧后很快烧蚀,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的疏水作用在这时已起 不到阻止断电跳闸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同时还要具有 优良的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使得在发生闪络时该涂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 对设备瓷件的保护作用,该对于变电设备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类似的 涂层的报道和产品,但诸如CN1690147A、CN95112601.6之类的国内专利技 术侧重于提高涂层表面疏水性和机械强度;而国外的产品经挂网运行证明其不 能较好的适应中国复杂的气候和环境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防污闪的使用效果和 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其除了具有优良的力 学性能、憎水性能外,同时具有高的耐电痕化和高的蚀损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其配方包 括以下组份(重量份):
聚有机硅氧烷 30~70重量份
补强填料 5~40重量份
耐电蚀稳定剂 10~70重量份
助剂 5~15重量份
稀释剂 10~80重量份
将上述各组成按比例混和均匀,即可得到本发明的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 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具有优良的 耐电痕化和蚀损性,同时还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和优良 的表面憎水性、憎水迁移性及憎水恢复性,是有效防治污闪的一种功能性组合 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耐电痕化和耐蚀损性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其配方包括 以下组份(重量份):
聚有机硅氧烷 30~70重量份
补强填料 5~40重量份
耐电蚀稳定剂 10~70重量份
助剂 5~15重量份
稀释剂 10~80重量份
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为选自分子链至少有一端为羟基、烷氧基或乙烯基封 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三氟丙基 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补强填料选自气相法白炭黑、沉淀法白炭黑、纳米碳酸钙、硅灰石 粉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耐电蚀稳定剂选自海泡石、层状硅酸盐、层状蒙托土、纳米氢氧化 镁、纳米氢氧化铝、镁铝二氢氧化物、锌镁铝二氢氧化物、锌铝二氢氧化物、 三氧化二铁、纳米铁黄、有机氟微粉、氧化锌、二氧化钛、硫酸钡、云母中的 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79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