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食用冷饮食品柄棒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8753.2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1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娟 |
主分类号: | A23L1/00 | 分类号: | A23L1/00;A23G9/5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刁佩德 |
地址: | 110016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食用 冷饮 食品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饮食品用的柄棒及加工方法,特别是一种以食用原料制作柄棒的有益于环保的可食用冷饮食品柄棒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根据对国内、外冷饮市场现状的调查得知,雪糕、冰淇淋等冷饮食品的年消费量巨大,则其柄棒的使用量也大幅的增加。冷饮食品柄棒的原材料大多以木材、无毒塑料为主。其中木制柄棒的使用量的增加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性较大,不利用于生态平衡。塑料制成的柄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的压力,但其以石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塑制柄棒使用后,不能很好的回收利用,随意丢弃后会造成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双重危害,不符合保护环境、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由于木制和塑制柄棒的种种弊端,目前有利用降解塑料制成的柄棒出现,这类柄棒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护了环境,但是仍存在成本较大不利于推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原料来源广泛、配料合理、制作简单的可食用冷饮食品柄棒及其制备工艺,制成的柄棒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木制和塑制柄棒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双重问题,具有可食用和无须回用处理的特性,有益于节约和环保的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可食用冷饮食品柄棒技术要点是:所用原料由主料和淀粉组成,所述主料为小麦、玉米粉、豆渣、豆粕、糠皮中的一种,将所述原料与辅料混合后加水制成柄棒,其中所述辅料由以下组分构成:75.0-85.2%的淀粉磷酸酯钠、13.0-21.6%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8-1.2%的山梨糖醇、0.9-1.8%的食用明矾、0.1-0.4%的黄原胶,所述主料与淀粉的重量比为100∶(0.5-25),所述原料与辅料的重量比为100∶(0.6-1.6),所述原料和辅料的混合物与水的重量比为100∶(20-30)。
可食用冷饮食品柄棒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主料、淀粉和辅料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量比混合;然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量比向所述主料、淀粉和辅料混合后的粉料中加入适量水配浆并充分搅拌成糊状;第三步,熟化;第四步,冷却;第五步,切割;第六步,挑选包装。
上述第三步熟化前,向所述主料、淀粉和辅料与水的糊状混合物中加入规定量的酵母发酵成型,而后将成型体放入温度大于120℃的蒸汽熟化炉中熟化,5分钟后再放入温度大于45℃的热风式干燥炉中烘干,完成熟化过程,所述发酵温度为30~45℃,发酵时间为0.5~1小时。
将所述主料、淀粉和辅料与水的糊状混合物注入膨化机中加温加压膨化,膨化过程中压型,进而实现熟化过程,所述膨化温度为225℃,膨化压力为0.06~0.08MPa,在所述膨化过程中热风处理时间为24秒。
本发明所产生的积极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是:由于本发明所用原料由小麦、玉米粉、豆渣、豆粕、糠皮中的一种作为主料和淀粉组成,将原料与75.0-85.2%的淀粉磷酸酯钠、13.0-21.6%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8-1.2%的山梨糖醇、0.9-1.8%的食用明矾和0.1-0.4%的黄原胶的辅料按比例混合后加水制成柄棒,其原料主要是粮食及其副产品,来源丰富,所用辅料在市面上都可买到,均无毒副作用,成本低,该冷饮食品柄棒可食用的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木制和塑制冷饮柄棒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双重问题,市场潜力非常大。同时,本发明的制作过程主要经过混粉、配浆、熟化、冷却、切割、挑选包装六步即可完成,非常简单可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原料与辅料按如下比例组合:
玉米粉:100kg
薯淀粉:2kg
辅料:1.02kg
淀粉磷酸酯:80.0%×1.02=0.816kg
羧甲基纤维素:17.3%×1.02=0.17646kg
山梨糖醇:1.0%×1.02=0.0102kg
食用明矾:1.5%×1.02=0.0153kg
黄原胶:0.2%×1.02=0.00204kg
水:25.755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娟,未经张晓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87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