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距可调式花生玉米播种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9102.5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2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马春久;马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春久;马莹 |
主分类号: | A01C7/06 | 分类号: | A01C7/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刁佩德 |
地址: | 112517***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距 调式 花生 玉米 播种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种植机械,特别是一种具有在同台机上可进行多种作物播种作业的功能,并能轻松实现多种粮谷类作物播种的替换作业的行距可调式花生玉米播种机。
背景技术
目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播种机作为种植机械其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因此根据其播种方法和播种对象的不同,各种类型的播种机不断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各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人们对播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农村土地格局较不规范,垄距大小不一,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播种机的行距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播种机使用的广泛性,尽管播种机的型号比较多,但频繁更换播种机型号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下较不实际。同时,在同一地区播种对象不同播种机上所使用的排种器类型也不同,行距上亦存在差别,通常情况下,花生和粮谷类作物由于颗粒大小不同所使用的排种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所以花生播种机和粮谷播种机分别设立而不能混用。以上所述造成了一机不能多用的困境,不适于我国地形条件和土壤情况复杂的农村地区,故急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具有一机多用功能的行距可调式花生玉米播种机,它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播种机一机不能多用的问题,调整行距容易,可以轻松实现播种花生与播种玉米之间的替换,真正符合农村地区需要,节省了种植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播种机包括机架、组装在机架上的地轮、在机架上分别对称设置的与地轮之间通过链传动的播种器总成和施肥器总成、分别设置在播种器总成和施肥器总成上方的种子箱和化肥箱、组装在机架前方的分别与播种器总成和施肥器总成相连的种子开沟器和化肥开沟器、组装在机架后方的培土器和镇压轮,其技术要点是:所述播种器总成利用可调支承座支承在所述机架上方的支座横梁上,并分别对应所述种子箱前、后下方的出种口设置花生播种器总成和玉米播种器总成,所述支座横梁上设置若干长条孔,所述种子箱内部设置将两个所述出种口隔离的可翻转的隔板,所述花生播种器总成和玉米播种器总成的传动轴分别通过链轮与地轮轴连接。
所述播种器总成一端支承在所述机架前方的支座横梁上,另一端支承在所述机架后方的支座横梁上,所述可调支承座的立面与所述播种器总成固定在一起,其底面与所述支座横梁利用紧固螺栓连接。
所述种子开沟器和化肥开沟器分别利用可移动方套组装在所述机架的支承横梁和前横梁上。
所述玉米播种器总成的传动轴中部利用空心轴套连接。
本发明所产生的积极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是:由于采用的播种器总成包括花生播种器总成和玉米播种器总成,而且花生播种器总成和玉米播种器总成的传动轴分别通过链轮与地轮轴连接,故实现了在同一台播种机上既可以完成花生播种,具有完成玉米或其他粮谷类作物播种的可进行多种作物播种作业的功能,不必再另选其它播种机或排种器即可轻松实现在同台机上完成两种作物播种的替换,真正符合农村地区需要,节省了种植成本。同时,利用可调支承座将播种器总成支承在机架上方的支座横梁上,支座横梁上设置了可以调整行距的长条孔,则通过支承座与支座横梁上长条孔的连接变化就可以改变对称设置的播种器总成之间的行距大小,轻松实现调整行距。综上所述,本发明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播种机一机不能多用的问题,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序号说明:1弹簧、2吊杆、3吊架、4玉米播种器总成、5种子箱、6出种口、7隔板、8化肥箱、9施肥器总成、10悬挂架、11花生播种器总成、12化肥开沟器、13可移动方套、14种子开沟器、15地轮、16机架、17可调支承座、18镇压轮、19培土器、20支座横梁、21紧固螺栓、22地轮轴、23传动轴、24肥量调整手柄、25施肥轴、26前横梁、27支承横梁、28传动轴、29后横梁、30空心轴套、31长条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春久;马莹,未经马春久;马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91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