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上安装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9118.6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3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彬;王国强;董家镇;唐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45/00 | 分类号: | B63B4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琦 |
地址: | 116000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安装 密封 高位 报警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位高出警戒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在采用油润滑艉管皮碗密封装置的船舶中用于检测艉管滑油系统工作是否正常的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海洋运输船舶大多采用油润滑艉管轴承,其艉管密封系统多采用不充气的皮碗式油封。艉部密封一般设3~4道皮碗:第1道皮碗外部是海水,第1、2道皮碗间仅涂有油脂(无压力),第2、3道皮碗间设有独立滑油循环系统(滑油压力小于外界海水压力),第3、4道皮碗间设有压力滑油循环系统。第2、3道皮碗间的独立滑油循环系统一般设有一个后密封油柜,设有高位报警装置。
第2、3道皮碗间的独立滑油循环系统非常关键,一般情况下,该系统耗油量很小,因此后密封油柜容积较小,在船舶正常运行过程中容易因船舶摇摆或滑油加注过多等原因出现高位误报警,难以判断是否有海水或其他介质侵入后密封滑油系统。针对后密封油柜高位误报警问题,对上述独立滑油循环系统进行改造,以正确解读后密封油柜高位报警信号并进行相应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能够正确解读后密封油柜高位报警信号,准确判断后密封滑油系统中是否侵入海水或其他介质,防止其通过后密封油柜溢流管进入艉管滑油循环柜,为艉密封滑油系统增加一道保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船舶上安装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系统,包括连接在滑油循环系统中的后密封油柜。在低于后密封油柜的位置设置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其中,后密封油柜位于高处的溢流口设置有溢流管,溢流管上设置有一个视察镜,溢流管的第一条通路通过一个常开阀门连接到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注入管。
此外,溢流管第二条通路通过一个常闭阀门连回滑油循环系统。
本发明船舶上安装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系统,优选方式下,其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包括设置有安装座脚的容积箱体,箱体顶部或上部设置注入管,箱体顶部设置有透气管;箱体下部设置有泄放阀;在箱体中设置有游标尺;并且箱体的箱壁中部设置有用于启动报警的浮子开关,用于当油位高出警戒时实现报警功能。并且箱体底部设置有泄放旋塞。
本发明船舶用报警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后密封油柜高位误报警的问题,具有实施方便的特点,而本发明系统中使用的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使用,本发明尤其能够有效警示油位高出警戒值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在艉管滑油系统中的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1、箱体 2、注入管 3、透气管 4、浮子开关 5、泄放阀6、油标尺 7、泄放旋塞 8、安装座脚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船舶上安装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系统,与现有技术相同,包括一个连接在滑油循环系统中的后密封油柜14,后密封油柜14位于高处的溢流口设置有溢流管,溢流管通过一个常闭阀门12连回滑油循环系统。
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在低于后密封油柜14的位置设置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15。后密封油柜14的溢流管在视察镜11之后通过一条通路及通路上的一个常开阀门13连接到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15的注入管。图2中N.C表示常闭阀门,N.O表示常开阀门。此外,溢流管上通常设置有一个视察镜11。
如图1所示一种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仅仅限于此种方式,任何一种通过注入液体测量液位高低的报警、指示装置都可用作本发明的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
图1中,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15容积一般不大于后密封油柜14,透气管管径根据注入管尺寸设置。船舶后密封滑油高位报警装置,包括设置有安装座脚8的容积箱体1。箱体1顶部设置有注入管2,注入管2也可设置于箱体1的上部,油液通过注入管2可以进入箱体1中。而在箱体1顶部设置有透气管3,成钩型设置。箱体1下部设置有泄放阀5,用于排除箱体内的油液;为了防止泄放阀5失效或清洗箱体,箱体1底部设置有泄放旋塞7。而在箱体1中还设置有游标尺6,以便指示油液位置。箱体1的箱壁中部设置有用于启动报警的浮子开关4,用于当油位高出警戒时实现报警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91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