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豆激酶固体发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1137.2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2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周伏忠;陈晓飞;陈国参;谢宝恩;杜迅;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56 | 分类号: | C12N9/56;C12R1/125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晓萍 |
地址: | 450008***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酶 固体 发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纳豆激酶高产菌株和纳豆激酶的 固体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纳豆激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1987年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在纳豆 中发现了这种与血栓溶解酶相类似的酶,将其命名为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纳豆激酶通过直接溶解人体内的血纤维蛋白,刺激 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促进内源性t-PA的产生,从而有效地发 挥溶栓效果。须见洋行后来证实,纳豆激酶经食用到血液内后在5-8小时 的长时间内也很稳定,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具有纤溶活性的酶制剂。之 后的很多研究相继证明了纳豆激酶可以用作针剂、口服用的溶栓治疗, 亦可用于保健品,是很有潜力的溶栓制品。
纳豆激酶的生产方法主要以发酵为主,现行的发酵工艺有液体发酵 和固体发酵,其中液体发酵使用的较多。最早的纳豆激酶液体发酵是用 野生的纳豆菌,发酵产物中纳豆激酶的产量极低,提取工艺复杂,并且 野生纳豆菌的性能很不稳定,对纳豆激酶的生产产量和成品质量影响很 大。近些年来,不同的液体发酵方法多见报道,比如申请号为02116667 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02121352.6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 200610129353.7的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纳豆激酶液态发酵工艺优化》 和《纳豆菌B-12产纳豆激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等文章,分别介绍 了不同的液体发酵制备纳豆激酶的方法,所用主要原料有大豆、玉米粉、 酵母膏、大豆蛋白胨、多糖类物质、蛋白胨查氏琼脂、桑塔斯琼脂、牛 肉浸汁琼脂、黄豆粉琼脂或葡萄糖酵母精琼脂等有机培养基,有些研究 中还加入某些无机离子甚至中药。这些方法所用原料成本较高,酶活也 都不很理想,现有报道液体发酵单位产纳豆激酶活性最高的实验室结 果,其单位发酵酶活可以达到4300IU/mL。而现有固体发酵生产纳豆激 酶的方法酶活在几百到两千IU/g不等,因此纳豆激酶实现大规模产业 化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纳豆激酶制备上的不足,提出一种采用自 己筛选的纳豆激酶高产菌株,进行纳豆激酶固体发酵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豆激酶的固体发酵方法,采用自选纳 豆激酶生产菌株dcfu001,以豆渣为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经灭菌—接 种—发酵—干燥而成,所用豆渣可以是鲜豆渣或干豆渣。
本发明所用纳豆激酶生产菌株为从市售豆豉中筛选得到的高产菌 株,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RNA鉴定,确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属于益生菌菌株,定名为dcfu001。该菌株于2008年9月9 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的普通微生物中心 (CGMCC),保藏号为2663。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1.dcfu001的分离和鉴定
1)分离:
选取市售豆豉为原料,按如下方法分离出不同产品中的纳豆激酶产 生菌:取待分离样品10克,加入100mL灭菌水中,振荡,100℃沸水 浴5分钟,静置片刻后取上层混浊液100μL,加入900μL灭菌水为10-1, 依次稀释到10-3;同时制作LB平板。分别取10μL不同稀释度的溶液加 到LB分离平板上,用玻璃刮铲涂布均匀,37℃倒置培养24小时,挑取 单菌落进行两次划线培养。挑取LB平板上的单菌落点种在血纤维蛋白 平板上,37℃培养18小时,测量溶解圈大小。最后取从5种产品中分 离出的单菌落进行纤溶活性检测,获得2号菌株纤溶活性最高。
2)鉴定:
形态观察
在37℃培养24小时的LB平板上,2号菌株的菌落呈规则的圆形, 边缘微有叶状齿,不透明。挑取单菌落,置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 匀,风干后进行固定,经革兰氏染色后观察菌体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菌 体呈短小杆状,长3.0-4.0μm,宽0.8-1.0μm,革兰氏阳性,染色均匀, 可以形成芽孢,芽孢中生,椭圆形。
3)生理生化性质鉴定
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对2号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进行鉴定,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2号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4)16SrDNA分子测序鉴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11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