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1712.9 | 申请日: | 2008-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3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查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查柏林 |
主分类号: | G01N3/60 | 分类号: | G01N3/6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震国 |
地址: | 710025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高温 燃气 中的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包括火焰喷射器(6)以及通过控制台(5)与火焰喷射器相连接的冷水机组(1)、煤油供给系统(2)、氧气供给系统(3)及送粉器(4),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火焰喷射器(6)包括连为一体的相互密闭的后座(7)、燃烧室外壳(12)、收敛段外壳(13)和喷管外壳(14),燃烧室外壳(12)、收敛段外壳(13)和喷管外壳(14)内分别设置有相连通的燃烧室(15)、收敛段(16)和喷管(17),燃烧室试样(18)、收敛段试样(19)和喷管试样(20)分别设置在燃烧室(15)、收敛段(16)和喷管(17)的内壁上,后座(7)上开设有与煤油供给系统(2)相连通的煤油接管嘴(9)、与氧气供给系统(3)相连通的氧气接管嘴(8)和火花塞(10),燃烧室(15)的入口与煤油接管嘴(9)、氧气接管嘴(8)及火花塞(10)相连通,燃烧室外壳(12)、收敛段外壳(13)和喷管外壳(14)与燃烧室(15)、收敛段(16)和喷管(17)之间形成了一个空腔,且在燃烧室外壳(12)及喷管外壳(14)上分别开设有与冷水机组(1)相连通的入水口(21)和出水口(22),后座(7)及喷管外壳(14)上还分别开设有与燃烧室(15)、喷管(17)相连通的送粉嘴(11),所说的煤油接管嘴(9)、氧气接管嘴(8)、送粉嘴(11)和入水口(21)还分别与控制台(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燃烧室(15)、收敛段(16)和喷管(17)之间分别通过凸台(23)及过渡段(24)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控制台(5)包括冷水机组控制器、煤油控制器、氧气控制器和送粉控制器;
所说的冷水机组控制器包括安装在冷水机组(1)出水口管路上的出水压力表(P1)和出水温度计(t1),安装在冷水机组(1)回水管路上的回水压力表(P2)和回水温度计(t2);
所说的煤油控制器包括依次安装在煤油供给系统(2)管路上的电机油泵(R2)、油电磁阀组(1DT)、煤油压力表(P3)、煤油调节阀(D1)和煤油流量计(F1);
所说的氧气供给系统包括依次安装在氧气供给系统(3)管路上的减压器(Q1)、氧气电磁阀(2DT)、氧气流量调节阀(D2)、氧气压力表(P4)和氧气流量计(F2);
所说的送粉控制器包括安装在送粉(4)器管路上的送粉电磁阀(3D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氧气压力为4.5Mpa,氧气流量为60-120Kg/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煤油压力为4.5Mpa,煤油流量为30-40L/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燃烧室(15)内的压力为3Mp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喷管(17)喉部直径为12-15mm、出口直径为20-3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在高温燃气中的烧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燃烧室试样(18)、收敛段试样(19)和喷管试样(20)均采用圆环状结构。
9、一种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1)安装试样:将圆环状试样通过粘接的方法安装于喷射器的燃烧室、收敛段和喷管的内壁,并固化,然后装配整个喷射器;
2)启动燃气喷射器:通过煤油调节阀和氧气调节阀分别调节两者的流量,得到预定状态的燃气;
3)送粉:启动送粉器,将喷涂粉末送入火焰中,形成烧蚀用的气固二相流;
4)烧蚀:完成设定烧蚀时间后,停止系统的工作,按照停止送粉、供油、供气的顺序关机;
5)最后,拆开喷射器,取下试样,通过分析试样烧蚀前后的特征参量来表征其耐烧蚀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查柏林,未经查柏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171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