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醛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2101.6 | 申请日: | 2008-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8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川;任龙芳;强涛涛;罗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D3/30 | 分类号: | A62D3/30;A61L9/01;A62D10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21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醛 捕捉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醛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甲醛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和熏蒸剂)、医药(医疗卫生的消毒及一些药品的生产)、涂料、树脂、造纸等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方兴未艾,作为“隐形杀手”的甲醛也进入了人们的居住与工作场所。当甲醛浓度高于1mg/kg时,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美国环境保护组织、国家安全与健康机构和职业安全与健康部门都认为甲醛是种潜在的致癌物,美国政府工业会议的卫生学者也认为甲醛是可疑的致癌物。所以关于消除甲醛的污染和甲醛捕获剂的研究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常用的甲醛捕获剂主要是氨或氨基衍生物类物质、尿素、肼、硫脲混合物以及亚硫酸氢钠等。这些物质的除醛效果较好,但是挥发性大,有刺激性异味,对人体存在二次伤害,不适于大量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甲醛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挥发性大,有刺激性异味,对人体存在二次伤害,不适于大量使用的问题。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甲醛捕捉剂,是用明胶作为原料进行制备得到,所述的制备过程依次包括下述步骤,步骤一:对明胶进行水解;
步骤二:对明胶水解液进行氨基衍生化改性,从而制得氨基化明胶;
步骤三:按照质量比为0.8~1:0.8~1:0.8~1的比例,将步骤一得到的氨基化明胶与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和壳聚糖进行复配,即可得到甲醛捕捉剂。
上述步骤一中:采用酶或复合酶法对明胶进行水解,制得明胶水解液。
上述步骤二中:将明胶水解液在80~120℃条件下于旋转蒸发仪中进行脱水,然后加入二乙烯三胺,明胶水解液和二乙烯三胺的质量配比分别为1:3~1:6(以明胶水解液的干基计),在110~14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160~180℃以除去未反应的二乙烯三胺,从而制得氨基化明胶,制得氨基化明胶。
上述步骤二中,将明胶水解液在100℃条件下于旋转蒸发仪中进行脱水,然后加入过量的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乙烯三胺,明胶水解液和二乙烯三胺的质量配比分别为1:3~1:6(以明胶水解液的干基计),在110~140℃下反应2~4h,反应过程中需不断补加N,N-二甲基甲酰胺,使生成的水被及时带出,从而使得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结束后升温至160~180℃以除去未反应的二乙烯三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制得氨基化明胶。
一种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对明胶进行水解;
步骤二:对明胶水解液进行氨基衍生化改性,从而制得氨基化明胶;
步骤三:按照质量比为0.8~1:0.8~1:0.8~1的比例,将步骤一得到的氨基化明胶与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和壳聚糖进行复配,即可得到甲醛捕捉 剂。
上述步骤一中:采用酶或复合酶法对明胶进行水解,制得明胶水解液。
上述步骤二中:将明胶水解液在80~120℃条件下于旋转蒸发仪中进行脱水,然后加入二乙烯三胺,明胶水解液和二乙烯三胺的质量配比分别为1:3~1:6(以明胶水解液的干基计),在110~14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160~180℃以除去未反应的二乙烯三胺,从而制得氨基化明胶,制得氨基化明胶。
上述步骤二中,将明胶水解液在100℃条件下于旋转蒸发仪中进行脱水,然后加入过量的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乙烯三胺,明胶水解液和二乙烯三 的质量配比分别为1:3~1:6(以明胶水解液的干基计),在110~140℃下反应2~4h,反应过程中需不断补加N,N-二甲基甲酰胺,使生成的水被及时带出,从而使得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结束后升温至160~180℃以除去未反应的二乙烯三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制得氨基化明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2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