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嵌入式独立水套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法兰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3021.2 | 申请日: | 2008-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9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郑伟;张洋;鄢烈;薛亚飞;王万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嵌入式 独立 发动机 歧管 法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法兰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能等已成为汽车发展的新趋势。作为汽车的重要材料——汽车用塑料的高速发展也体现了这些新趋势。当今,石油化工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汽车塑料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塑料合成材料的特殊性能,现在汽车设计上已大量采用塑料合成材料,其中塑料进气歧管就是这种材料(改性尼龙)在汽车领域中最为典型的应用例子。
尼龙材料为工程塑料中的一种常见材料,用于汽车行业的主要品种有:GF+PA6、GF+PA66、增强阻燃PA6等。通过增加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尼龙材料的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缸盖结构上有水套外露结构时,必须通过进气歧管与缸盖连接法兰面将水管密封。传统塑料进气歧管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进气歧管的使用安全,在进气歧管材料整体选择使用耐油污、耐水碱的高性能材料,从而进气歧管的材料成本将大幅增加。
为了降低进气歧管材料成本,增加机械性能,大多塑料进气歧管使用GF+PA6,但是由于GF+PA6材料水碱性能较差,在进气歧管与缸盖水套、油道的连接法兰选材时,一般不采用耐水碱性差的材料(如GF+PA6)。但是,常常因局部缸盖冷却水道和润滑油道需要密封,而迫使进气歧管整体选用耐油污和水碱的材料(如GF+PA66),使其制造成本则要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嵌入式独立水套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法兰,达到进气歧管使用环境的情况下节省材料费用,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法兰,包括进气歧管法兰体、法兰独立水套和密封圈,所述法兰独立水套与缸盖水套的形状一致,在进气歧管法兰体的与缸盖水套对应位置设计有法兰独立水套安装凹槽,法兰独立水套通过密封圈组装在进气歧管法兰体中的水套凹槽中。
所述法兰独立水套和密封圈采用耐水碱尼龙材料,如GF+PA66。
本发明在不改变现有进气歧管生产艺的情况下,通过将进歧管法兰与缸盖水套相连接的部分使用耐水碱尼龙材料(如GF+PA66)制作成嵌入式独立的水套结构,与进气歧管法兰通过嵌入式连接组成组合式进气歧管法兰,达到进气歧管与缸盖水套连时的特殊使用环境,本结构在达到进气歧管使用环境的情况下节省材料费用,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密封性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发动机缸盖进气侧平面图;
图2:发动机进气法兰独立水套结构图;其中图2A是正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立体图;
图3:法兰独立水套密封圈的结构图;
图4:进气歧管法兰平面图;
图5:进气歧管法兰嵌入了水套和密封圈后的组装图;
图6是图5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气歧管设计时,汽油机缸盖1的进气侧通常包含有缸盖水套12,需要进气歧管法兰密封,其结构如图1中所示,另外11是气道,13是螺栓安装点。在设计进气歧管法兰2时,首先按缸盖水套12的形状设计进气法兰独立水套3,如图2的2A、2B和2C所示,以及设计法兰独立水套密封圈4,如图3所示,采用特殊耐水碱材料GF+PA66单独生产。在进气歧管法兰设计时,在对应于缸盖水套位置设计出法兰独立水套的安装凹槽21,如图4所示,图中22是气道密封圈,23是进气气道,24是螺栓安装孔。如图5和图6所示,进气法兰独立水套3通过法兰独立水套密封圈4与进气歧管法兰中的水套凹槽21组装成新结构的进气歧管法兰。进气歧管与缸盖安装时,法兰独立水套密封圈4与进气法兰独立水套3将缸盖水套与进气歧管其它部分进行隔离,以保证进气歧管的使用安全。
可见本结构在保证现有塑料进气歧管生产工艺下,设计进气歧管与缸盖安装法兰时,采用不同的材料以满足进气歧管法兰不同位置的使用环境,独立水套上的密封圈与缸盖水套形成独立密封,确保进气歧管法兰其余部分与缸盖水道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