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3195.9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2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冬梅;宋道贵;杨志莹;严钦慧;谢益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E06B5/10;B60R2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侧碰吸能 结构 车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门侧碰吸能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道路交通伤害的不断增加,耐撞吸能已经成为汽车设计过程的重要的一环,如何缓和外界对人身的冲击,安全法规对车辆的侧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优越的能量吸收机构可以有效地改善汽车的侧碰性能,普通车门内装饰板没有装侧碰吸能结构。为满足侧碰试验和乘务人员安全的需要,一般在设计车门内饰板的时候考虑侧碰吸能,直接在门饰板本体上设计,其结构简单、布置容易,加工不方便,吸能效果差,对有较高要求的吸能则难以满足。
发明内容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和用户至上的开发理念,提高整车的侧碰性能,又不至于对门饰板的设计要求过高,同时,尽可能少增加车门的重量,尽可能降低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保证整个侧碰过程能充分的吸收能量,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务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它具有车门内饰板,在内饰板背面安装有侧碰吸能件,所述侧碰吸能件为一注塑成型的整体件,主体是一梯形框架,底部大,向顶部逐渐收小,底部有与车门内饰板贴合安装的安装面。
所述侧碰吸能件的梯形框架顶端一侧还有一横U型结构。
所述侧碰吸能件通过安装面上的卡孔与车门内饰板上对应的卡爪卡接而安装到内饰板上。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较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内饰系统的优化,吸能结构布置合理,工艺简单,成本低,结构上采用上小下大的框架设计,重量轻,侧碰时框架容易折断,保证整个侧碰过程能充分的吸收能量,进一步在梯形框架上还设计了横U型结构,先接触碰撞能量并缓冲一部分,同时将能量传递给下部的框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务人员的安全,提高车辆的侧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侧碰吸能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是图2的B-B剖面图;
图5是侧碰吸能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具有车门内饰板1和侧碰吸能件2,侧碰吸能件的材料是PP,直接注塑成型,工艺简单。参见图2、图3、图4和图5,侧碰吸能件2的主体是一梯形框架22,底部大,向顶部逐渐收小,底部是与车门内饰板贴合安装的安装面21,安装面21贴在门内饰板1的背面,安装面的四个角上设置有安装孔24,车门内饰板1上的对应位置也自带的四个卡爪,卡入安装孔24中,侧碰吸能件2就固定到车门内饰板1的背面。在安装面顶端靠一侧设有横U型结构23。
在车门收到侧碰的时候,侧碰吸能件顶部的的横U型结构23先接触能量,缓冲一部分,并快速地将能量传递给下部的梯形框架22,由于框架设计成梯形,能量由梯形的宽边传递到梯形的窄边,框架受力后在梯形的窄边和安装面21交界处变形断裂,从而达到吸能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1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