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3638.4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6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崔国民;邓云龙;孔光辉;杨雪彪;杨懿德;马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4B3/10 | 分类号: | A24B3/1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3100云南省玉溪***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叶 烘烤 过程 防治 黑蚂皮 症状 产生 烤烟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属烤烟调制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烤烟生产中,品种、栽培是基础,烘烤是关键。烘烤是决定烟叶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中国烟草生产的薄弱环节,是制约中国烟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烟叶烘烤质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上部烟叶烘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黑蚂皮症状烟叶。据调查,烟农在烘烤过程中产生黑蚂皮症状烟叶的损失通常在10%~15%之间。烟区群众普遍反映:“烟叶烘烤,最头疼的就是上部烟叶烤不好。”生动地说明了上部烟叶产生黑蚂皮症状的严重性。从烟叶烘烤实践看,上部烟叶烘烤过程中40℃以前,烟叶变黄非常好;40℃以后烟叶就会变黑,大量的黑蚂皮症状烟叶产生,严重影响了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
黑蚂皮症状烟叶,指烟叶受品种、栽培、烘烤及气候环境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原烟上表面呈现针尖状的棕黑色斑点,紧密分布在全叶或局部。黑蚂皮症状烟叶,通常组织密度较大,内含物质较充实,叶片较厚。
目前,国内生产上使用的三段式烟叶烘烤工艺技术,烟叶变黄后,及时升温定色,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大量的黑蚂皮症状烟叶产生。
现有的国外烘烤工艺技术中,巴西烘烤工艺技术、津巴布韦烘烤工艺技术、美国烘烤工艺技术、日本烘烤工艺技术、加拿大烘烤工艺技术,均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本发明在烟叶变黄后采取降低湿度的方法,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幅度降低,黑蚂皮症状烟叶减少85%以上。
经文献检索,国内外未见与本发明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烘烤工艺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
本发明研究发现,黑蚂皮症状烟叶产生过程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两种途径。烟叶烤前、烤中产生的黑蚂皮症状烟叶属于酶促反应的结果,实质是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 酶的作用下,氧化成棕色的醌类物质。烤后的烟叶,尤其在回潮、陈化过程中形成的黑蚂皮症状烟叶属于非酶促反应的结果。在整个烤烟生产过程中,两种反应途径相比,酶促反应产生的黑蚂皮症状烟叶数量较多,是主要的反应类型;非酶促反应产生的黑蚂皮症状烟叶数量较少,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上部烟叶烘烤变黄后,采取降低湿度的方法,即:烟叶变黄后,调整相对湿度为67%~58%之间,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幅度降低,从0.5~0.4g-1DW·min-1降低到小于0.3g-1DW·min-1,棕色化反应趋于中止,多酚类物质不再氧化成棕色的醌类物质,阻止黑蚂皮症烟叶的发生。
本发明的一种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如下:
(1)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应用于普通气流上升式烤房,见表1。
表1 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用于是普通气流上升式烤房)
(2)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应用于密集型自动化烤房,见表2。
表2 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用于密集型自动化烤房)
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克服黑蚂皮症状烟叶85%以上,烟叶烘烤质量显著提高的优点。本发明适用于冷凉地区的烟叶烘烤或上部烟叶烘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烟叶烘烤过程中防治黑蚂皮症状产生的烤烟烘烤工艺应用于普通气流上升式烤房)
①低温调湿变黄
烟叶在低温调湿变黄阶段,从烟叶外观形态到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较大的化学成分是叶绿素。具体措施是:采用较低的温度,稍高的湿度,使烟叶受热→失水→发软→塌架→变黄。掌握的原则是“烧火要小而忍”。“失水与变黄相适应,边排湿边变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未经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6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