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3646.9 | 申请日: | 200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邓传宏;冯其明;卢毅屏;谢明跃;欧乐明;张国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0 | 分类号: | B03D1/00;B03D1/004;B03B1/00;B03B1/04;B03D101/02;B03D103/04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04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土矿 选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积型铝土矿和包含堆积型铝土矿的混合型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属于选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堆积型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等地。堆积型铝土矿含矿层由粘土和铝土矿碎屑组成,碎屑粒级分布范围广,最大粒度可达数米以上。铝土矿中的铝硅比随矿物粒级变化的规律是:粒度越细铝硅比越低,往往只有+1mm粒级或更粗粒级的铝硅比才能满足氧化铝的生产要求,故有“大于1mm为矿,小于1mm为泥”的说法。因此,洗矿脱泥、矿砂作为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原料是堆积型铝土矿选矿的典型流程。
堆积型铝土矿中,-1mm粒级矿的产率一般在40%~70%,该粒级中Al2O3占有率达到30%以上。常规的洗矿脱硅方法是将-1mm粒级的矿物丢弃,这无疑会造成该部分资源的流失,尤其是当堆积型铝土矿或包含堆积型铝土矿的混合型铝土矿的铝硅比较低时,也就是说该矿物粒级较细时,虽然也存在粒度越细铝硅比越低的规律,但粗细粒级间的铝硅比差别不大,采用洗矿脱硅得到的洗矿产品的铝硅比不够高,使冶炼回收率难以得到提高(不到80%),而洗弃的矿泥中的Al2O3损失可达50%,甚至更高,其结果是资源总回收率较低,只为40%,从而限制了堆积型铝土矿这类铝土矿的经济、合理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有关沉积型铝土矿的脱硅技术的发展较快,但对堆积型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则鲜见报道。已有的技术:一种堆积型铝土矿的洗矿-浮选工艺,专利号为ZL 200410020580.7,其特征是:将堆积型铝土矿选矿脱硅由单一洗矿工艺改为洗矿加分散剂,和洗矿尾矿浮选的工艺,其中浮选流程为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中矿顺序返回,扫选尾矿为最终尾矿。采用该技术提高洗精矿的质量,减少洗精矿的含泥率,通过浮选将洗矿尾矿中的Al2O3回收。
现有技术处理的对象是,能通过洗矿且主要通过洗矿脱硅获得精矿的堆积型铝土矿,采用洗矿—浮选工艺处理,只对洗矿尾矿采用常规浮选流程处理。
对于中低品位堆积型或包含堆积型的中低品位混合型铝土矿,洗矿处理往往难以获得高铝硅比洗精矿,若采用常规浮选工艺处理,堆积型矿中的粘土矿泥难以及时从流程中排除,从而干扰浮选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铝硅比在2~9范围的堆积型或包含堆积型的混合型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同时适用于堆积型铝土矿洗矿尾矿的选矿脱硅。目的在于提高该类铝土矿选矿脱硅精矿的铝硅比和Al2O3回收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堆积型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下列步骤:
A、将矿石全部磨细至细度达到-0.074mm的占40~90%后进入粗浮选,粗浮选的矿物进入精浮选,粗浮选的尾矿直排,或者进入扫选,扫选出的中矿返回粗浮选,扫选尾矿直排;
B、精浮选的矿物即为精矿,精浮选的尾矿直排,或者进入分级选矿,分级后的矿物作为精矿,或者作为中矿返回粗浮选,分级后的尾矿直排。
所述粗浮选为现有技术的常规粗浮选工艺,可以是一次粗选,或者两次粗选,或者三次粗选。
所述粗浮选后的扫选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扫选工艺,可以是一次扫选,或者二次扫选,或者三次扫选。
所述精浮选为现有技术的常规精浮选工艺,可以是一次精选,或者两次精选,或者三次精选。
所述精浮选后的分级选矿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沉淀分级选矿工艺。
所述浮选中的捕收剂采用氧化石腊皂、塔尔油、脂肪酸及其皂类和衍生物中的一种或数种,其中具体种类的使用及用量均要根据矿物组成、选矿流程、选矿设备、选矿成本等综合因素具体确定。
所述浮选中的调整剂采用碳酸钠、氢氧化钠、偏磷酸盐、多聚磷酸盐、水玻璃、小分子有机物中的一种或数种,其中具体种类的使用及用量均要根据矿物组成、选矿流程、选矿设备、选矿成本等综合因素具体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未经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6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