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毂隔音间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3931.0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5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卞桢斌;黄祭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 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车下线检测设备转毂隔音间及转毂供排风系统,具体涉及 一种转毂隔音间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整车下线后会对整车进行制动、加速性能等方面进行相关检测,一般整 车厂都是在转毂设备中进行这些检测的,为避免转毂检测时可能的危险、噪音 及高速运行产生废气等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一般都会在转毂设备外增加隔音间。 即在整车制动、加速等性能在转毂设备上进行检测时,为保障检测车辆、检测 设备及人员等的安全,检测设备及检测车辆都是在隔音间内,在车辆进出隔音 间时,需要通过自动升降门或自动折叠门。由于检测时车辆会排出大量的尾气, 而且检测车辆在进入隔音间内时,隔音间的门会关闭,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 为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以及整车厂内的空气质量,必须对隔音间内增加供排风 系统,如图1所示:
隔音间室体3在地平面以上,地坑5在地平面以下,而检测设备转毂则安 装在隔音间室体3和地坑5内。检测人员将待检测车辆从打开的自动升降门或 自动折叠门4进入隔音间室体3,待检测车辆进入隔音间室体3后,自动升降门 或自动折叠门4会关闭,在隔音间室体3内由检测设备对待检测车辆进行各方 面的检测。在检测时由于整车会做加速、制动等性能的检测,一般需要由检测 人员来对待检测车辆(在隔音间室体3内)进行相关的操作,而对整车的操作 会产生大量的尾气,由于此时的隔音间室体已经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保障 操作人员的安全及整车厂车间内的气体的安全标准,一般整车厂都会采用以下 的方案:采用增加供风系统1和排风系统2,即以供风系统1将新鲜的空气输入 隔音间室体3内,而利用排风系统2,在地坑内产生负压,将由翻板处大量进入 地坑的尾气排出整车车间。该方案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整车在进入隔音间 室体3之前需要等待自动升降门或自动折叠门4的打开,而在设备进行检测前, 需要将自动升降门或自动折叠门4关闭后才能进行,对生产的节拍有一定的影 响。第二,自动升降门或自动折叠门4,供排风系统1、2造价均较高;供排风 系统噪音较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封闭式门导致检测效率降低; (2)增加了隔音间的造价;(3)供排风系统噪音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放式的低成本低噪音转毂隔音间,并提供一 种其使用的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转毂隔音间,包括隔音间室体和排风系统,转毂隔音间具有一开放式 门,且隔音间室体上设有抽风口。
还具有一地坑,隔音间室体在地平面以上,地坑在地平面以下,整车检测 设备转毂安装在隔音间室体和地坑内。
还包括一翻板,位于地平面以下,测试整车的尾气由该翻板进入下方的地 坑。
排风系统在地坑内产生负压,将通过翻板进入地坑内的尾气排出。
抽风口为两个,第一抽风口和第二抽风口,位于测试的整车后部的尾气排 放区域。
抽风口为两个,第一抽风口和第二抽风口,位于测试的整车后部的两侧区 域。
抽风口为两个,第一抽风口和第二抽风口,分布在隔音间室体的两侧,位 于测试的整车尾气排放管平行的位置。
抽风口的高度为地面到测试的整车后备箱的高度。
一种使用上述转毂隔音间进行汽车检测的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检测车辆由非封闭的开放式门直接进入隔音间室体内;
(2)检测车辆进行检测;
(3)检测车辆由非封闭的开放式门直接驶出。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相对简化的方式,既保证了安全防护 达到生产的要求,满足隔音、隔噪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投资和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转毂隔音间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转毂隔音间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毂隔音间组成侧视图
图中:
1-供风系统 2-排风系统 3-隔音间室体 4-自动升降/自动折叠门 5- 地坑 6-翻板 7-开放式门 8-第一抽风口 9-第二抽风口 10-车辆尾 气排放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 优选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9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体三维运动轨迹跟踪系统
- 下一篇:内热式铅芯真空热处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