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生态修复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35190.X 申请日: 2008-11-17
公开(公告)号: CN101402472A 公开(公告)日: 2009-04-08
发明(设计)人: 陈伟东;李肖文 申请(专利权)人: 陈伟东;李肖文
主分类号: C02F1/00 分类号: C02F1/00;C02F1/36
代理公司: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沈根水
地址: 210002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水生 修复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防治蓝藻的水生态调控技术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领域的集声、光、机、电、无线信号传输、计算机及软件等多种技术设备集成一体的水生态修复机。属于水质修复生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产生了各种排放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生排放物的国家。各种排放物已造成了我国70%的江河湖泊的污染,50%的饮用水源在2、3类水质,特别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引发了蓝藻频繁爆发。蓝藻在水体中的过量增殖使水色蓝绿而浑浊,我国传统上称此现象为“水华”。蓝藻爆发时,散发出腐臭腥毒气味,水质恶劣,已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二00七年五月江苏太湖水域的蓝藻爆发,使得环太湖流域上千万人无生活饮用水,及部分企业无生产用水。历时约一个月,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尤其严重的是蓝藻爆发时的突变种含有毒素,如铜绿微囊藻的有毒突变种含有微囊毒素,水华鱼腥藻的有毒突变种含有鱼腥藻毒素,水华束绿藻的有毒突变种含有束绿藻毒素。若人畜饮用蓝藻爆发时的水源,往往中毒,导致痉挛,严重的会造成死亡。自二00五年以来,在我国安徽巢湖,武汉东湖,云南滇池以及长江三峡的七大支流等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频繁出现蓝藻爆发,已严重危害到几亿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而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3,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另外,在我国用于水产养殖的630万公顷水域,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有机饲料,使得养殖水体呈富营养化,也造成了蓝藻频繁爆发,导致养殖水域缺氧而使鱼浮头甚至死亡。在蓝藻爆发的水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体内聚集一定量的毒素,人畜不能食用。现已证明蓝藻吸收水体有害有毒物质后其毒性放大1.3万倍,鱼类食用有害有毒藻类后其毒性又放大17万-800万倍。目前大多数养殖单位采取排水换水的方式改善水质,其结果是将蓝藻爆发的危害转嫁到下游水域,使蓝藻危机的水域年复一年的扩大蔓延,日益加剧!同样的情况也普遍发生在城市的景观水域。

由于蓝藻是不可能用灭杀的方法消除的。如其不过量增殖,不出现蓝藻爆发,蓝藻是无害的。目前治理蓝藻的方法主要是想方设法的去灭杀蓝藻,而蓝藻又根本灭杀不尽,只要其生存环境条件合适又会过量增殖而爆发。以至于形成了部分水域蓝藻年年爆发。不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蓝藻爆发的危害是无法根本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灭杀过量增殖的蓝藻为一种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蓝藻过量增殖的环境条件,使其处于平衡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的一部分,最终使蓝藻实现与其他生物及人类“和平共处”的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结构是包括超声波灭藻器,水体药物缓释器、浮式多功能工作平台,其中超声波灭藻器与浮式多功能工作平台中的水上叶轮机、吸附过滤装置相接,水体药物缓释器装在浮式多功能工作平台中的浮式平台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太阳能动力系统技术运用在水生态修复和环保领域是考虑到大水面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比如在四百亩合264000m2面积的水域做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的工程,经测算铺设水下电缆的各项费用大约需要48万元左右,因过多的电缆在水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万一漏电将会造成人生安全和重的的财产损失。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源,在400亩水域安装本发明功率为100W的设备,约16-20台,太阳能动力源的费用约为48万-52万,与铺设水下电缆大致相当,但省去了电费,更重要的是利用可再生自然能源做到了“零耗能、零污染、零排放”。用环保的方法治理水污染,用生态的方法修复水生态。本发明的无人操控全智能化将生态调控技术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过程结合于一体,加快了恢复自然生态的进程。在多种设备同时运行的状态下,起到了调控生态修复生态的作用。实验表明,一呈富营养化的养殖水域年年爆发蓝藻,经2个月左右的治理,一年中没有再爆发蓝藻。另一严重爆发蓝藻的水域经2个月治理后,灭杀蓝藻70%以上,水质明显好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水域生态综合调控技术系统及设备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3是监控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伟东;李肖文,未经陈伟东;李肖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51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