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的制造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5401.X | 申请日: | 200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東又悦(蘇州)電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9/08 | 分类号: | B22F9/08;B07C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新亚 |
地址: | 2154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毫米 级铜粒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颗粒的制造工艺,特别涉及一种毫米级与次毫米级铜粒的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铜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原料,亦是目前电子业最主要运用的原料,而铜粒之尺寸一般由小到大可分为纳米级、微米级与毫米级三种等级,其中毫米级尺寸的铜粒虽不如纳米与微米等级被广泛讨论,但由于其溶解速率相较于铜板迅速,且价格相较纳米与微米等级的产品低廉颇多,故许多电镀与铜箔业者,选择毫米铜作为其稳定之铜离子来源。
当今业界毫米与次毫米级的铜粒的制造工艺为对铜块进行机械破碎然后进行研磨、筛分等步骤,得到铜粒,但破碎、研磨等步骤需要耗费大量能量,且容易有污染物质掺入。故本方法乃是提供一种程序简单、无产品污染疑虑,且能大量生产并符合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工艺过程简单、节省能源,无产品污染且能大量生产并符合环保节能的制造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的制造工艺,其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高温铜水入烧盘暂存:将经过高温熔炼后生成的温度为1150℃~1250℃高温铜水倒入烧盆中暂存,方便高温铜水进入下道工序。
2)铜水入陶瓷模分流:将暂存于烧盆内的高温铜水倒入陶瓷模中,陶瓷模把粗流高温铜水分流成多道细流,陶瓷模内设有加热器将铜水温度始终保持在1100℃~1200℃范围内。
3)铜粒的生成:陶瓷模中的高温铜水以3.4m/s~3.7m/s的流速流入存贮冷却桶内,高温铜水冷却结晶析出形成铜粒。此时注意如果高温铜水流速太快,则生成铜粒就较大,且冷却水可能突沸,如果过慢则生产效率下降。
4)铜粒的分级:收集不同粒径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利用震动筛选机将不同粒径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进行分级,即可得到符合不同需求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产品,粒径范围为:0.5mm~10mm。
所述存贮冷却桶所产生之冷却废水,经由过滤器过滤杂质后产生乾净温水,再将乾净温水流入冷却水池进行降温得到乾净冷水后,最后将乾净冷水导回存贮冷却桶循环再利用。
与已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有:
1、经济效益显著,采用本方法克服了传统制粒过程中机械破碎、研磨的高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本发明相对于已有技术,对设备的投入降低,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2、铜粒纯度高,已有技术在机械破碎、研磨过程中,容易有污染物质掺入,本发明通过高温铜水在纯净的冷却水中结晶析出形成铜粒,保证了铜粒的高纯度。
3、环保效果好,本发明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滤处理后循环利用,过滤出来的杂质也得到有效回收,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陶瓷模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陶瓷模模具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发明的一个现场实施工艺过程如下:
1)将经过高温熔炼后生成的温度为1150℃~1250℃高温铜水倒入烧盆中暂存,方便高温铜水进入下道工序。
2)将暂存于烧盆内的高温铜水倒入陶瓷模1中,该陶瓷模采用陶瓷和氧化铝混合制成,陶瓷模把粗流高温铜水分流成多道细流,陶瓷模如图2和图3所示,陶瓷模具上均匀的分布有垂直贯通的陶瓷管2,陶瓷管2的直径为4mm左右,陶瓷模内设有加热器3将铜水温度始终保持在1100℃~1200℃范围内。
3)陶瓷模中的高温铜水以3.4m/s~3.7m/s的流速流入存贮冷却桶内,高温铜水冷却结晶析出形成铜粒。
4)收集不同粒径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利用震动筛选机将不同粒径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进行分级,即可得到符合不同需求之毫米与次毫米级铜粒产品,粒径范围为:0.5mm~10mm。
存贮冷却桶所产生之冷却废水,经由过滤器过滤杂质后产生乾净温水,再将乾净温水流入冷却水池进行降温得到乾净冷水后,最后将乾净冷水导回存贮冷却桶循环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東又悦(蘇州)電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東又悦(蘇州)電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54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含式色谱系统
- 下一篇:手持光学距离测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