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5980.8 | 申请日: | 200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5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秀;郭富安;汤玉琼;陈忠平;朱永兵;李华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1 | 分类号: | C22C9/0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02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用 多元 青铜 合金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合金,尤其涉及一种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属于有色金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青铜合金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机械性能、耐腐蚀耐磨性能,是一类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在民用、军用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船舶和海洋工业、家电工业、石化工业、电气工业及建筑工业等场合中工作的结构零件、耐磨件及耐腐蚀件等。
目前世界各国用于冷凝器的耐腐蚀材料一直采用加As锡黄铜、加As铝黄铜以及含10%和30%镍的白铜,也有使用钛合金和不锈钢等。
随着海水水质的不断恶化,现有的冷凝器的耐腐蚀材料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现用铜合金存在着强度偏低、耐冲刷腐蚀性能较差的缺点,而钛合金和不锈钢则存在着海洋生物污染严重的问题。另外,海水淡化设备、船舶和滨海电厂对高强耐蚀性能好的铜管一直存在着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开发出加Al的HSn70-1A-0.05锡黄铜,加Ni和B的HAl77-2A-0.5铝黄铜等,同时也开发出了污染的淡水发电厂用的HSn-70-1B合金。美国Olin公司开发出Zn(25~35wt%)-Ni(2.5~3.5wt%)-As(0.03~0.06wt%)余量为铜的含镍含砷的黄铜。日本开发出Zn(10~40wt%)-P(0.005~0.07wt%)-Sn(0.05~1.0wt%)-Al(0.05~1.0wt%)-As(0.005~1.0wt%)-Sb(0.005~1.0wt%)的铜合金,添加B、Ni、Co、Cr、Mn、Te、In、Be、Ti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其添加总量为0.005~2.0wt%,余量为铜。波兰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发出了Ni、Cr、Mn改善的铝黄铜。
上述公开的铜合金,虽然能适应一定的工作环境,但就合金耐海水腐蚀、耐冲刷腐蚀来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锡黄铜和铝黄铜存在强度偏低、耐冲刷腐蚀性能较差的问题,这就限制了海水在冷凝器中的流速要在3m/s以下使用,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效率。
而目前在海水环境中使用的管束材料主要有铝黄铜(典型代表是:C68700,其成分为76~79wt%Cu、1.8~2.5wt%Al,余量为Zn),锡黄铜(典型代表是:C44300,其成分为70~73wt%Cu、0.8~1.2wt%Sn、0.06wt%Fe、0.02~0.06As,余量为Zn),镍白铜(典型代表是:C70600,其成分为9.0~11wt%Ni、1.0~1.8wt%Fe、1.0wt%Mn、1.0wt%Zn,余量为Cu;C71500,其成分为29~33wt%Ni、0.4~0.7wt%Fe、1.0wt%Mn、1.0wt%Zn,余量为Cu),不锈钢(典型代表是1Cr18Ni9Ti、0Cr18Ni9Ti、00Cr19Ni10和00Cr18Ni12Mo2)和钛合金(典型代表是TA2)等。
上述的管束材料在海水腐蚀环境中使用的局限和不足是:铝黄铜和锡黄铜存在强度偏低、脱合金成分腐蚀(脱锌、脱铝)和冲刷腐蚀严重的问题;镍白铜存在成本高、加工较为困难的缺陷;钛合金和不锈钢存在成本较高、海洋生物污染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强度、高屈强比的新型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Al 4.0~10.0wt%,
Fe 1.0~4.5wt%,
Mn 1.0~4.5wt%,
Ni 0.8~4.0wt%,
Cr 0.05~0.5wt%,
该铜合金其余组分为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上述的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所述铜合金在铸态下的抗拉强度为385MPa以上、屈服强度为180MPa以上、屈强比为0.48以上、延伸率为27%以上。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管用耐蚀多元铝青铜合金材料,所述铜合金在退火态下的抗拉强度为525MPa以上、屈服强度为285MPa以上、屈强比为0.55以上、延伸率为42%以上、全浸均匀腐蚀速率在0.01~0.035mm/a。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59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镜片驱动单元及镜头模组
- 下一篇:聚光输光装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