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6130.X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4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军;华国正;薛永美;王伟新;於冬雷;吕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F3/02 | 分类号: | H05F3/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02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感应 静电 消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生产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收卷过程中,由于薄膜先后经过挤出、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处理、收卷等多组辊筒的摩擦和接触,膜卷上产生较多的静电。
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声光和电磁波,在生产过程中将引起生产故障或降低产品质量,由静电放电造成的瞬间冲击性的电击,对人体的影响一般是痛感和震颤、还可能当操作人员站高换卷时造成高处坠落等二次灾害的人身事故。从防火防爆角度看,静电放电是由电能转换成热能的过程,并有可能将可燃物点燃,成为着火或爆炸的来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膜的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所述的静电消除装置包括金属导体,以及与金属导体连接的接地导线,所述的接地导线与金属导体连接处包裹有把手,所述的把手由绝缘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金属导体呈O型。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接地导线与金属导体之间设置有接线庄头,该接线庄头一端与金属导体连接,另一端与接地导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接线庄头与金属导体之间采用托架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托架由尼龙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把手至少部分固定托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把手为塑料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特点是使用简便、经济耐用、安全可靠,维修方便,且静电消除装置无需另外增加外接电源,只需由一组接地的金属铜线、尼龙托架、专用电线插座、消除器塑料管棒、接地导线等附件组成,另外,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因电晕电流较大,所以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的静电荷数目较多;再一是临界电压较低,剩余的静电压就越小,静电消除装置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收卷薄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导体,2.接地导线,3.把手,4.接线庄头,5.托架,6.薄膜卷,7.传动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自感应式静电消除系统,包括金属导体1,以及与金属导体1连接的接地导线2,接地导线2与金属导体1连接处包裹有把手3,所述的把手3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中,该金属导体1呈O型,且金属导体1为铜等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制成。采用上述形状,便于操作人员收集薄膜表面的静电。上述接地导线2与金属导体1之间设置有接线庄头4,该接线庄头4一端与金属导体1连接,另一端与接地导线2连接。为使接地庄头4与金属导体1连接牢固,故在接线庄头4与金属导体1之间采用托架5固定,并且托架5采用尼龙材料制成。另外,把手3至少部分固定托架5上,且把手3为塑料材料制成。
如图2,当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卷6生产至规定直径大小后,收卷传动箱7自动翻转,待需要卸卷的薄膜卷6停稳后,左右操作工各持一把静电消除装置的把手3对8.2米幅宽的薄膜卷6表面(距表面1-2cm)进行来回数次的静电消除,即由于薄膜卷6的静电感应,金属导体1顶端会出现相反电荷,在附近形成强电场,并形成气体电离,在所产生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分别向薄膜卷6和金属导体1顶端移动,与薄膜卷6电性相反的离子抵达带电体表面时,即与静电中和;而移到金属导体1顶端的离子通过接地导线2把电荷导入大地。当静电完全消除后进行御卷。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