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高纯纳米三氧化钼提高中温铁铬变换催化剂耐硫性能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7421.0 | 申请日: | 200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1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斌;胡中光;熊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双雄催化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81 | 分类号: | B01J23/881;C10J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健 |
地址: | 43272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纯 纳米 氧化钼 提高 中温铁铬 变换 催化剂 性能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温铁铬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是Bosch和Wild在1912年开发成功的,1915年在德国奥堡 (Oppau)的BASF公司正式投产,到今天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将一氧化碳与水蒸汽转 变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可逆放热反应。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CO+H2O=H2+CO2,ΔH0298=-41.4kJ/mol
它广泛应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制氢和城市煤气工业中。在合成氨中,CO变换反应 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原料气中的CO变换成CO2而脱除,避免氨合成铁催化剂中毒; 二是CO与原料气中多余的水蒸汽反应可生成等体积的H2,从而增加合成氨产量。工业用一 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主要是Fe-Cr系催化剂。
我国于1958年诞生了小氮肥,90%合成氨厂采用煤为原料造气。特别是近几年,能源 价格节节攀升,煤炭价格也大幅上涨,造气用的晋城无烟块煤更是供不应求,许多合成氨 厂要么与煤炭企业联姻,要么自寻出路。这样,型煤(腐植酸钠煤棒、煤球)气化,粉煤加 压气化新技术应运而生。高硫煤、褐煤、本地煤等劣质煤大显身手,为合成氨厂生存及成 本降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又带来新的问题:腐植酸钠煤棒、煤球及高硫煤、本地煤造气 普及使半水煤气中的有机硫成分复杂,特别是二硫化碳含量大幅上升,原铁铬中变催化剂 应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失活问题愈来愈多,以至某些合成氨厂连续更换多个供应商的中变 催化剂仍无明显效果,使中变催化剂的硫中毒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了。
中变催化剂硫中毒分无机硫(H2S)中毒与有机硫中毒。
无机硫(H2S)中毒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Fe3O4+3H2S+H2→3FeS+4H2O
早期文献都认为其生成的FeS尚有~50%的活性,但早期的变换工况其汽气比较高(>0.7), 那低汽气比下CO对FeS催化剂有什么变化?
我们实验室试验发现:硫中毒后的催化剂(FeS)在高汽气比(>0.6)尚有些活性~40%, 而低汽气比(~0.35)下活性极差,仅为原活性的10%以下,仍试图添加蒸汽进行恢复,也 无明显效果,反应后催化剂手感及分析发现表面明显析碳,强度也显著下降。使可逆的硫 中毒成了不可逆。如图2中对失活后催化剂表面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表1失活后中变催化剂表面元素原子比
由表1可知:失活后中变催化剂表面碳含量(原子比)高达38.60%。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2CO=CO2+C ↓
生成的纳米级碳粉覆盖了催化剂表面,且堵塞催化剂反应孔道,导致中变催化剂永久 性失活。
表2最低硫化氢中毒含量(mg/Nm3)
由表2可知:汽气比愈低,愈容易硫中毒。
有机硫中毒主要是以高硫煤、褐煤、型煤(为了提高粘接剂腐植酸含量,人为添加褐煤) 为原料造气的普遍应用,使原料气中有机硫成分复杂,特别是二硫化碳含量大幅上升。中 变催化剂对有机硫有裂解功能但加氢功能很弱,原料气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有硫氧化碳 (COS),二硫化碳(CS2),硫醇(R-SH)、硫醚(R-S-R’)、噻吩(C4H4S),氢化噻吩(C4H8S)。除CS2外所有的有机硫分子中都有H与O原子,裂解后有机硫中C的与自身的H或O呈气态析出,而 唯独CS2中C无法呈气态析出,而沉积在催化剂表面析碳,这就是有机硫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化学反应式为:
2Fe3O4+3CS2+8H2=6FeS+3C+8H2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双雄催化剂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双雄催化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7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