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豆浆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7764.7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7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宁;周伟生;詹永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0 | 分类号: | A23L1/20;A23C11/10;A47J31/00;A47J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18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豆浆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房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全自动豆浆机。
技术背景
目前市场上的豆浆机大多需要预先泡豆,而浸泡过的湿豆长时间存放可能 会变质,还有制作米糊时,米浸泡时间过长,也会失去原有的鲜味和香味,所 以在豆浆机上实现自动加料、预约制浆有局限性。另外虽然有的豆浆机也有进 料口,但也都是由人工进行加料的。对于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用干豆制浆的豆浆 机来说,在不需要泡豆的情况下,就不存在黄豆长时间浸泡变质的问题了。所 以豆浆机上设置自动加料结构,使豆浆机操作简单化、使用更具人性化就很有 必要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全自动豆浆机,所述全自动豆浆机带有自动下 料装置和预约功能,使豆浆机操作更简单化,使用方便,更具人性化。
实现本发明所述全自动豆浆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和电路控制板,机头包括机头上盖和 机头下盖,机头放置在杯体上方,机头上还设有自动下料装置,所述自动下料 装置包括储料腔、储料腔底部的下料板和下料执行机构,所述下料执行机构与 电路控制板电连接,并能在电路控制板发出相应指令时带动下料板动作。
所述储料腔包括进料口、腔体和出料口,下料板扣合在出料口上,并在下 料执行机构带动下实现开合。
所述腔体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与机头上盖一体制成,下腔体与机 头下盖一体制成,上腔体、下腔体紧密扣合在一起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所述储料腔上还设有腔盖,腔盖扣合在进料口上。
所述下料执行机构包括电磁铁和传动结构,传动结构设置在电磁铁铁芯上, 并通过转轴带动下料板运动。
所述电磁铁上设有安装支架,电磁铁通过安装支架固定设置在机头下盖上。
所述下料执行机构上设有限位结构,以控制下料板的行程,所述下料执行 机构上设有复位结构,以实现下料板的自动复位。
机头上设有预约键,电路控制板设有预约程序,使所述自动下料装置定时 下料。
所述储料腔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机头上盖上,出料口设置在机头下盖上,腔体与机头下 盖一体制成,所述机头上盖与腔体紧密扣合在一起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机头下盖上,进料口设置在机头上盖上,腔体与机头上 盖一体制成,所述机头下盖与腔体紧密扣合在一起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所述机头上设有一个独立的储料腔,机头上盖和机头下盖上设有一个上下 贯通的腔体,所述独立的储料腔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所述机头上设有一个独立的储料腔,机头外壁内凹,所述独立的储料腔设 置在内凹处。
所述下料执行机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下料执行机构包括电机和传动结构,所述电机安装在机头下盖上,电 机通过传动结构与下料板连接,从而带动下料板运动。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豆浆机上设有预约功能,同时豆浆机机头 上设置有一个可用于储存物料的储料腔和下料执行机构,该储料腔的出料口处 扣合有下料板,在电路控制板发出的相应指令作用下可以使下料执行机构如电 磁铁、电机等带动下料板进行开合动作,使物料从出料口漏下进入杯体中,实 现自动下料。另外,所述储料腔的上腔体、下腔体紧密扣合在一起并通过密封 圈进行密封,使煮浆过程中的蒸汽很难进入机头内,所以保证了机头的密封性 能,也就保证了电控线路板的安全可靠。这就使豆浆机实现了自动下料,使豆 浆机的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更具人性化。
由于所述储料腔上部还可以设有腔盖,腔盖扣合在进料口上,所以保证了 储料腔内物料的卫生。
本发明也可用于豆粥机、果蔬机、米糊机及其他食品粉碎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全自动豆浆机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图1中所述下料执行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全自动豆浆机的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所述全自动豆浆机的第三实施例。
图中所标各部件的名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77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