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葡萄糖仿生法生产肌醇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8344.0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丁立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立孝;鲁曾;纪雪山 |
主分类号: | C07C35/16 | 分类号: | C07C35/16;C07C29/16;C07C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葡萄糖 仿生 生产 技术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肌醇即环己六醇的生产工艺,肌醇是一种医用化学原料,也在食品、化妆品和高档饲料 中作为辅料之用。
二、背景技术
已知的肌醇生产方法为化学合成法或米糠提取法,前一种方法采用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反应效率不 高,收率低;后者比前者工艺简单,但是受原料限制太大,且只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且污染严重。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高肌醇收益率、降低成本、节省投资、减小环境污 染。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达到:葡萄糖作原料,并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聚乙二醇和硼酸进行络 合反应,再加入无水氯化锌进行反应,而后送入加有亚硝酸钠的反应釜中反应,而后加入聚乙烯醇、硫酸 锌沉淀中和,经磷酸酸化,再经中和、过滤,高锰酸钾或双氧水氧化与还原,然后经中和,并送入反应釜 中浓缩结晶,脱水分离和烘干粉碎,即可得到纯净的肌醇样品,生产出的肌醇样品能够达到医药级要求。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一)配料:
按反应容器体积计算。每100L可容约葡萄糖30Kg-50Kg计算出投入量。
将加入葡萄糖量与加入硼酸量混合均匀。再按加入糖量100%加入聚乙二醇量。即葡萄糖∶聚乙二醇 =1∶1;葡萄糖∶硼酸=1∶0.3
(二)投料:
将清洗干净1#反应釜用蒸汽烘干。将计量的聚乙二醇加入到1#反应器中。开启搅拌、升温接着将(一) 所配混的料分别加入。不停止的搅拌、升温,使温度最终达到110℃-115℃保持此温度进行反应。
(三)加入无水氯化锌反应;
在进行该步反应前,按加入糖量70%计算应加入无水氯化锌量。将1#反应器中温度降至100℃左右。 在不停止搅拌下将上述准备好的无水氯化锌物料缓慢加入,保持100℃左右的温度,使之充分混合,彻底 反应。
(四)中和:
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使PH=4-5,在100℃恒温10分钟左右。
(五)加入亚硝酸钠反应:
将温度降至60℃,在搅拌下按糖加入量的30%-40%加入亚硝酸钠于1#反应釜中。
(六)沉淀
首先将2#敞口反应釜用清水清洗干净待用。
1、在搅拌下加入浓度为4%的聚乙烯醇。
2、在搅拌下加入浓度为20%氢氧化钠水溶液使pH=7-8左右。该过程不得超过7℃。
若反应完全,则加入硫酸锌水溶液,始终保持pH=10-11左右。让其反应沉淀干净加热使反应物充分 凝聚沉淀。
(七)过滤
1、将物料加入抽滤桶,开启真空阀门,抽滤至干,再加入20%石灰水(温)洗涤三次抽滤至干。将已 抽干的物料放入已清洗的3#500L反应釜,开启搅拌,让其充分搅匀。滤液用低压蒸发法回收水和聚乙二醇。
2、将物料放入保温桶中,加入10%(4℃)石灰水搅拌均匀,用泵抽入板框过滤机(内洗)。
(八)酸化
将上步得到的滤渣放入已清洗的4#500L敞口反应釜中,在搅拌下(加热)加入浓度20%磷酸水溶液迅 速酸化至PH为5-6并加热至80℃左右(不得超过90℃)反应90分钟,用漏勺将凝聚物全部干净捞出。
(九)中和
将上步料液再搅拌下,用浓度为20%氢氧化钠水溶液,按先快后慢的原则中和至PH=6-7,在60℃-70℃ 彻底反应。
(十)过滤
将上步料液再搅拌下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调PH=10,温度30℃-40℃,放入抽滤桶中,开启真空抽滤至 干,并反复洗涤干净。
(十一)氧化与还原
1氧化:
将上步所得滤液渣放入5#敞口500L反应釜中,用蒸馏水(搅拌下)调制浆糊状,并保持pH=7-8,在搅 拌下缓慢加入4%的(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再通入空气,加热到40℃以下90分钟。使之充分反应。
2还原
将上述料液再搅拌下用磷酸水溶液或盐酸水溶液。调PH=5-6.继续在搅拌下加入Al或锌粉。并缓慢加 热至70度-80度。反应9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立孝;鲁曾;纪雪山,未经丁立孝;鲁曾;纪雪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8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