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合成气制备甲醇、二甲醚和低碳烯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0261.5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付强;张晓昕;慕旭宏;宗保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9 | 分类号: | B01J23/889;B01J27/187;B01J29/48;B01J27/185;B01J29/85;C07C29/153;C07C31/04;C07C43/04;C07C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气 制备 甲醇 甲醚 烯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合成气制备甲醇、二甲醚和低碳烯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甲醇合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化工过程,目前铜锌铝催化剂是工业上广泛 应用的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的主要成分,通常由共沉淀法制备,得到的催化 剂为铜锌铝氧化物的混合物。如美国专利US4,436,833提出的共沉淀法是以 碳酸钠作为沉淀剂,使铜、锌、铝的硝酸盐混合液形成碳酸盐沉淀物,用蒸 馏水洗净钠离子,经烘干焙烧后成为铜锌铝氧化物混合物用于催化合成甲醇 的反应。该催化剂的缺点为,钠离子洗涤困难,还原过程温度难于控制,导 致催化剂活性迅速显著下降。
US4,366,260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甲醇、或甲醇和二甲醚的方法,该方 法采用的催化剂为Raney铜催化剂,即通过形成含有35-60%的Al、0.1-25 %的Zn、其余基本上为铜的合金而制备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该Raney 铜催化剂的合金为晶态的合金。该催化剂在由合成气制备甲醇的反应条件 下,甲醇收率较低,仅为10.9%。
二甲醚(DME)是一种环境友好、超清洁的民用燃料和汽车燃料的替代 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甲醚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二 步法是由合成气合成甲醇,然后再脱水制取二甲醚。一步法是指由原料合成 气一次合成二甲醚,包含相互关联、接续进行的三个主要反应步骤:
CO+2H2→CH3OH (1)
2CH3OH→CH3OCH3+H2O (2)
CO+H2O→CO2+H2 (3)
尽管三个反应都为可逆反应,由于每个反应步骤的产品均被下一反应所 消耗,使得整个反应过程得以在偏离热力学平衡状态下进行。所以与单纯甲 醇合成反应相比,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过程的反应条件温和得多,且CO 单程转化率也高得多。与两步法相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没有甲醇合成的中 间过程,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少、投资小、操作费用低,从而使二甲醚生产 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因此,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是国内外研究开发 的热点。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体系通常是甲醇合成催化剂和甲醇脱水 催化剂的物理混合物。用于甲醇合成的工业催化剂通常含有铜、锌、铝和铬 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该催化剂是晶态合金,而甲醇 脱水催化剂通常选自固体酸性材料。
US 5,389,689公开了一种用于一步法生产二甲醚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包括先将含有氧化锌、氧化铜或氧化铬、和氧化铝的混合催化剂粉碎 成约0.1-20微米的颗粒大小,在100-500kg/cm3的压力下挤压将所述氧化物 结合在一起,然后在悬浮在溶剂中所形成的浆液状态中再粉碎,最终制成该 催化剂。在H2/CO摩尔比为1、反应温度为280℃、反应压力3MPa的反应 条件下,CO的转化率为60.1%,二甲醚的收率为42.8%,CO2的收率为14.4%。 上述用于制备二甲醚的催化剂的活性较低,制备过程所需要的反应温度较 高,CO的转化率较低。另外该催化剂的低加氢活性还造成反应中约有1/3 的CO转变为无用的CO2,加上在反应过程中还发生其它副反应,使得该过 程的碳利用率通常低于60%,降低了该过程的经济性。
低碳烯烃主要指乙烯和丙烯,是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90%以上的 低碳烯烃主要来自轻油裂解,市场一直供不应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油价高以及石油资源的日益缺乏,由替代资源生产低碳烯烃显得十分必要。 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的技术起源于传统的F-T合成,由于F-T合成的催化剂得 到的产物碳数服从S-T分布规律,低碳烯烃选择性低,制备高活性和高选择 性的催化剂成为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02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