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0331.7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4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徐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8 | 分类号: | H04W12/08;H04W4/18;H04L29/06;H04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魏杉 |
地址: | 25000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数据传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传输 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行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得到广 泛的使用,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入侵和网络攻击也越来越频繁,互联网中的信 息数据安全和网络设备服务的运行安全,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现有的安全防护以及数据交换的方法主要有:
方法1、基于网络层隔离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墙被称为网络安全防线中的 第一道闸门,成为目前企业网络与外部网络实现隔离的最重要手段。防火墙包 括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代理等基本结构。目前的状态检测不但可以实现基 于网络层的IP包头和TCP包头的策略控制,还可以跟踪TCP会话状态,给用户 提供了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环境。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和管理等技术并不直接 “隔离”,而是通过旁路监测侦听、审计、管理等功能使安全防护作用有效化。
方法2、基于物理链路层的物理隔离技术。物理隔离技术通过切断受病毒 攻击的途径(如物理链路),再尽力满足用户的应用。目前,物理隔离技术有 以下几种方式:双机双网通过人工磁盘拷贝实现网络间隔离;单机双网等通过 物理隔离卡/隔离集线器切换机制实现终端隔离;隔离服务器实现网络间文件交 换拷贝等。这些物理隔离技术适用于信息交换实效性要求不高、局限于少量文 件交换的小规模网络中。切断物理链路虽然可以避免基于网络的攻击和入侵, 但不能有效地阻止依靠磁盘拷贝传播的病毒、木马程序等侵入内网的攻击。此 外,采用隔离卡由于安全点分散,因而管理比较困难。
现有技术中的防火墙、网闸以及应用网关等各种网络安全隔离与数据交换 技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安全隔离与数据交换的问题,但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如不能适应内部网络隔离、数据交换要求的多系统交互、 应用复杂、同步数据灵活定义、高实时性、大流量的要求。而如何解决信息孤 岛问题,实现各种异构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是网络发 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异构系统数据交换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 中数据交换不能实现在物理网络安全防护下进行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问题。
一种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系统接通本系统的数据入口节点与第二通信系统之间的第一数 据通道,所述数据入口节点通过第一数据通道接收第二通信系统发送的数据, 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安全检测;
第一通信系统断开第一数据通道,接通所述数据入口节点与本系统的数据 处理节点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所述数据处理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通道接收经过 安全检测的数据;
所述数据处理节点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本系统数据库支 持的数据格式,并将格式转换后的数据存储到本系统的数据库中。
一种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系统的数据处理节点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进行数据传输 的通用格式数据;
第二通信系统接通本系统的数据处理节点与本系统的数据出口节点之间 的第二数据通道,所述数据出口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通道接收进行了格式转换的 数据;
第二通信系统断开第二数据通道,接通所述数据出口节点与第一通信系统 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所述数据出口节点通过第一数据通道向第一通信系统发 送数据。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交互控制服务器、数据安全服务器和同步服务器, 其中:
交互控制服务器,用于所在通信系统接收异构通信系统发送来的数据时, 接通数据安全服务器与所述异构通信系统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当通过第一数 据通道传输完数据后,断开第一数据通道并接通数据安全服务器与同步服务器 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
数据安全服务器,用于通过第一数据通道接收所述异构通信系统发送的数 据,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安全检测;
同步服务器,用于通过第二数据通道接收通过安全检测的数据,将接收到 的数据的格式转换为所在通信系统数据库支持的数据格式,并将格式转换后的 数据存储到所在通信系统的数据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03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载波的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涤锦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