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林木种子育苗的土柱块及土柱苗造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0528.0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3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顾卫;齐藤诚;山寺喜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A01G31/00;A01G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 伟 |
地址: | 100875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林木 种子 育苗 土柱块 土柱苗 造林 方法 | ||
1.一种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的方法来培育乔、灌木幼苗以及将土柱苗进行实地移栽;
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温室下将育苗营养土填入土柱块的空心内并播种覆土;
步骤2:浇水保证育苗营养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步骤3:种子发芽后形成土柱苗,将土柱苗离地架空放置,离地高度10-15cm,土柱块底部处于干燥状态;
步骤4:当幼苗高度达到5-10厘米时把幼苗由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移至室外,室外日平均气温要在15℃左右;
其中,所述的土柱块为圆柱形空心土块,土柱块是由粘土、秸秆堆肥、64%磷酸二铵、水混合后采用模具压制而成,粘土与堆肥的体积比5-7:3-5,64%磷酸二铵的添加比例为1升的粘土与堆肥混合物中加入0.6-0.9克64%磷酸二铵;
所述土柱苗实地移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清理移栽地点,除去杂草和碎石;
步骤2:在移栽点向下垂直打出直径18-20厘米,深度40-50厘米的土坑,阔叶树土柱苗用,针叶树土柱苗用的土坑直径22-25厘米,深度50-60厘米;
步骤3:在土坑底部撒上1-2克64%磷酸二铵,然后在坑内灌满水;
步骤4:沿土坑表面撒上保水剂和有机复合肥,保水剂用量为0.1-0.2升,有机复合肥用量20-30克;
步骤5:待坑内水渗完后,将土坑表面的保水剂、有机复合肥和表土一起铲入土坑,填土深度为距离坑口10厘米左右,然后将土坑内的表土、保水剂、有机复合肥搅拌均匀;
步骤6:倒入适量的水,将坑内的表土混合物搅拌成泥浆;将土柱苗插入坑内泥浆之中,土柱块的顶部要刚好没进泥浆;
步骤7:在泥浆表面覆盖保墒材料,然后在保墒材料表面覆盖2-3厘米厚度的干土;
步骤8:修整土坑周边地势使之逐渐成向土坑口倾斜状,然后在土坑周边修起直径为1米左右、高10厘米左右的土围堰,围堰开口朝向地势较高之处;
步骤9:围堰修好后往围堰内灌满水,待水完全渗入后,疏松土柱苗根部的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中粘土与堆肥的体积比为6:4;64%磷酸二铵的添加比例为1升粘土与堆肥混合物中加入0.7克64%磷酸二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用于针叶树苗,土柱块(5)的外径为10-15厘米,土柱块的内径为3-7厘米,土柱块的高度为15-25厘米;土柱块(5)的外表要用铁丝网(6)包裹,铁丝网网眼大小为1-5毫米×1-5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用于针叶树苗,土柱块(5)的外径为12厘米,土柱块的内径为5厘米,土柱块的高度为20厘米;土柱块(5)的外表要用铁丝网(6)包裹,铁丝网网眼大小为2毫米×2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的育苗营养土是由粘土、秸秆堆肥、草炭的体积比为4-6:3-2:3-2混合而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的育苗营养土是由粘土、秸秆堆肥、草炭的体积比为5:3:2混合而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块的林木种子育苗方法中的土柱块内的林木种子量为2-7粒,播种深度为1-3厘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柱苗移栽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土柱苗实地移栽方法中的步骤7中保墒材料为:无纺布、稻草、麦秸、玉米秸或高粱杆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05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