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话提醒方法、系统及设备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41225.0 申请日: 2008-12-16
公开(公告)号: CN101754144A 公开(公告)日: 2010-06-23
发明(设计)人: 杨文;李德强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4W4/16 分类号: H04W4/16;H04W4/1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18129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提醒 方法 系统 设备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漏话提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话提醒方法、系统及设 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电话、无线市话终端、移动终端普及率 大大提高。目前,各地区的用户容量急剧上升,业务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接 通率却一直很低。用户按键错误及其它不当使用、不在服务区等因素严重影 响了接通率。低接通率一方面导致无效呼叫量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也浪费 了运营商的网络资源。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运营商的网络运营能力,运营商基本都通过部 署通信补充类业务来完成呼叫无法接通后的处理,例如:语音邮箱、统一邮 箱、漏话提醒等业务。

现有的漏话提醒业务功能(Missed Call Notification,MCN)主要通过 如下方案实现:在漏话产生后,漏话提醒系统直接生成用来通知被叫移动终 端的短消息,并且由短消息业务中心(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SMSC) 业务存储这些短消息,然后在被叫移动终端开机时下发给被叫移动终端。在 采用上述漏话提醒短消息通知方法时,会导致被叫用户在开机后收到大量的 提醒短消息,从而使得被叫移动终端在开机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接收大量短 消息而不能进行其它业务,同时,由于短消息中心(SMSC)存储的这些短 消息发送以后没有及时处理,导致用户经常重复收到这些短消息,或者在经 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收到这些短消息,导致用户体验度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避免用户收到重复的漏话提醒短消息,减少用户收到漏 话提醒短消息条数,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具体包括:

被叫用户产生漏话后,判断所述漏话是否为主叫终端的第一漏话;若所述 漏话为所述主叫终端的非第一漏话,更新所述主叫终端的漏话信息;将第一漏 话的漏话信息与所述更新的漏话信息合并为同一消息用替换短消息标志的消息 递交命令发送给消息中心,以便所述消息中心将所述同一消息发送给所述被叫 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漏话提醒系统,具体包括:

漏话提醒设备用于向消息中心发送漏话信息;所述漏话提醒设备,用于被 叫用户产生漏话后,判断所述漏话是否为主叫终端的第一漏话;若所述漏话为 所述主叫终端的非第一漏话,更新所述主叫终端的漏话信息;将所述第一漏话 的漏话信息与所述更新的漏话信息合并为同一消息用替换短消息标志的消息递 交命令发送给消息中心,以便所述消息中心将所述同一消息发送给所述被叫用 户。所述消息中心,用于接收所述漏话提醒设备发送的同一消息,并将所述同 一消息发送给所述被叫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话提醒设备,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被叫用户产生漏话后,判断所述漏话是否为主叫终端的 第一漏话;更新模块,用于若所述漏话为所述主叫终端的非第一漏话,更新所 述主叫终端的漏话信息;合并模块,用于将第一漏话的漏话信息与所述更新的 漏话信息合并为同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同一消息用替换短消息标志 的消息递交命令发送给消息中心,以便所述消息中心将所述同一消息发送给所 述被叫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由于通过业务控制点判断漏话是否为主叫终端的第一漏话, 若该漏话为主叫终端的非第一漏话,更新主叫终端的漏话信息;并将第一漏话 的漏话信息与所述更新的漏话信息合并为同一消息用替换短消息标志的消息递 交命令发送给消息中心,以便消息中心将所述同一消息发送给被叫用户,完成 对漏话信息的合并。在用户不可接续的情况下,即使有大量的漏接电话,也不 会收到过多的漏话提醒信息。使用户可以通过一条或若干条消息获取全部的漏 话提醒,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漏话提醒设备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步骤:

步骤101,被叫用户产生漏话后,判断漏话是否为主叫终端的第一漏话;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12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