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4115.X | 申请日: | 2008-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9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高亮;鲁松涛;朱启武;柏玉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21/04 | 分类号: | F25D21/04;F25D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01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冰箱,尤其是关于一种家用或商用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冷冻室内的温度通常可以达到零下十几度。虽然箱体和门内设有热绝 缘层以降低冰箱内的冷空气与外部进行热交换而损失冷量,然而随着冰箱容量的 增加以及冰箱门上更多元件(例如可以分配冰和水的分配器)的设置,冰箱门在 一些暴露于大气的部分仍然有可能因受储藏室的影响而具有较低的温度。当这些 暴露于大气的表面的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达到凝露点时,这些表面就会出现冷凝 水。
冷冻室门的远离旋转轴的侧壁在关闭时会受到冷冻室的影响,从而有可能 在该侧壁上产生凝露,这在冷冻室门上设有冰分配器时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 供一种可大大降低冷冻室门出现凝露的可能性的冰箱。
本发明的一方面关于一种冰箱,包括冷冻室以及用于有选择地打开或者关 闭所述冷冻室的至少一部分的门,其中所述门包括泡沫绝缘层以及与所述泡沫绝 缘层接触的侧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侧壁关联设置 以给所述侧壁提供热量。
当加热器接通时,所述侧壁的温度可以被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冷冻室门 的侧壁出现冷凝水的可能性,进而冷冻室门的凝露现象可以减少。
其他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结合而被认为本发明的特性的特征将在以下附属权 利要求中阐述。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侧壁的内侧。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冰箱包括用以将所述加热器粘贴在所 述侧壁的内侧的粘贴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冰箱包括还包括用以将所述加热器产 生的热量传给所述侧壁的导热元件,所述到导热元件位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所 述加热器之间。从而,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地散播,进而可以防止门的局 部区域过热。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门可绕着一平行于纵轴的旋转轴转 动,所述侧壁平行于旋转轴。根据本发明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所述侧壁远离 旋转轴。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位于所述门的分配器,所述分配器 被设置成可以分配冰。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在横向上与所述分配器至少部 分交迭。从而侧壁在横向上与分配器交迭的部分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当 侧壁的这部分更容易出现凝露时,这种设置方式有效地使门的整个侧壁出现凝露 的现象大大降低。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用以给所述分配器提供热量的加热 单元。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包括控制单元以及用以检测至少一个参数 的检测单元,所述加热器由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所检测的参数自动 控制。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参数包括环境温度和/或环境相对湿度 和/或所述侧壁的温度。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 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且用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以下附图图解本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则。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I-I方向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门的部分组装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分配器壳体的加热单元的示意性分 布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首先特别参照图1和图2。如图1和图2所示,冰箱1包括 箱体2以及两个连接于箱体2的门3。
箱体2包括外壳11、内胆12以及位于外壳11和内胆12之间的热绝缘层 6。在本实施例中,热绝缘层6为泡沫绝缘层,由热绝缘泡沫剂发泡形成。箱体 2限定至少一个用以储藏食物的储藏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储藏空间包括并排设 置的冷冻室7和冷藏室(未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41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