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剪切增稠流体的合页式闭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6205.2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龚兴龙;徐钰蕾;李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F3/20 | 分类号: | E05F3/20;E05F3/14;E05F1/1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剪切 流体 合页 闭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剪切增稠流体的新型合页式闭门器。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门体、橱柜门等方面,闭门器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剪切增稠流体是一种悬浮液,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在承受低应变率时,表观 粘度比较小,在承受高应变率载荷时,接触界面的表观粘度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由液相 转变为固相;载荷撤销后,又能从固相转变为液相,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剪切增稠流体 合页式闭门器利用剪切增稠流体的增稠流变特性,达到限制门速的效果,由于剪切增稠 的可逆性,使其可以反复利用,使用寿命长。
目前使用在比较高档的建筑物门体上的闭门器,由于它的体积相对较大,影响整体 的美观效果。且合页式闭门器由于其内部结构要求比较精细,造价较高,在实际中的应 用很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高档的建筑物门体上的闭门器体积相对较大、造价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 供一种体积较小、制造成本低的使用剪切增稠流体的合页式闭门器。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使用剪切增稠流体的合页式闭门器包括圆柱筒状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 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上壳体的上端设有端盖,端盖内侧连接着转动导杆,转动导杆的下 端位于下壳体的下部,下壳体的下端为封闭端;转动导杆上部套设有弹簧,其下部设有 一个以上的桨盘;
上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上合页,下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合页;
圆柱筒状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设有剪切增稠流体。
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转动连接端设有密封件。
套设在转动导杆上的弹簧为扭转弹簧,其上端固定连接着端盖,弹簧的下端嵌设在 下壳体内侧上部。
所述转动导杆下部设有四个桨盘。
所述弹簧套设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外部之间,一端连接着上合页,另一端连接着下合 页。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体积小巧:合页式闭门器体积较小,具有隐蔽性,不会影响整体外观。
2、降低生产成本:此合页式闭门器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从而 降低生产成本。
3、适用范围广:通过简单地替换扭转弹簧和不同成分的剪切增稠流体,以及调整 桨盘数目的多少,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重量范围的门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弹簧套装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使用剪切增稠流体的合页式闭门器包括圆柱筒状的上壳体2和下壳体9, 上壳体2和下壳体9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端安装有密封件,防止内部的剪切增稠 流体外泄。上壳体2的上端安装有端盖1,端盖1内侧连接着转动导杆5,转动导杆5 的下端位于下壳体9的下部,下壳体9的下端为封闭端;转动导杆5上部套装有弹簧4, 弹簧4为扭转弹簧,其上端固定连接着端盖1,其下端嵌设在下壳体9内侧上部;转动 导杆5下部均布安装有四个桨盘7;
上壳体2的外部连接着上合页3,下壳体9的外部连接着下合页8;圆柱筒状的上 壳体2和下壳体9内注有剪切增稠流体6。
使用时,下合页8和下壳体9固定安装在门框上不动,上合页3安装在活动门体上。 当活动门体被开启时,活动门体通过上合页3带动上壳体2转动,与上壳体2固定连接 的端盖1随之转动。在端盖1转动的过程中弹簧4受到扭转,积蓄能量。当活动门体被 开启后,弹簧4开始释放能量,由于活动门体闭合过程中转速较快,转动导杆5带动四 个桨盘7转动,对剪切增稠流体6施加较大剪切,剪切增稠流体6粘度上升,因此,对 弹簧4的释放构成了阻力,达到了缓冲的效果,使活动门体关闭的速度得到了控制,实 现了活动门体缓慢适度的轻轻关闭。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弹簧4套装在上壳体2和下壳体9外,见图2,其一端连接着上合页3,另一端连 接着下合页8。当活动门体被开启时,弹簧4的扭转通过上合页3带动上壳体2转动, 上壳体2带动转动导杆5上的四个桨盘7转动,对剪切增稠流体6施加较大剪切力,剪 切增稠流体6粘度上升,对弹簧4的释放构成了阻力,达到了缓冲的效果,使活动门体 关闭的速度得到了控制,实现了活动门体缓慢适度的轻轻关闭。
其它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6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进行水能发电的方法
- 下一篇:家具铰链前后调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