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6305.5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春;王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4;C04B18/08;C04B18/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养护 工业 废渣 免烧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及环保领域。尤其是利用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环保建筑材料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废渣为原料的免烧砖,及工业废气养护免烧砖的养护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制备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和炉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必然副产物。据统计我国历年堆放的各种黑色金属冶炼渣约2亿多吨,每年仍有近千万吨的新渣弃置渣场,与农业争地。
由于观念和资金等原因,我国钢渣利用率只有10%—20%。合理有效的利用钢渣,是对工业废渣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有效途径。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全国目前的粉煤灰排放量每年已超亿吨,虽然其利用率已处于国际前列,但也只有40%左右。仍有大量的粉煤灰在闲置和占用土地。
传统砖块由粘土烧制而成,其生产存在破坏耕地、污染环境、能耗高等难以克服的缺点,政府已明令限制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取代粘土砖的是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仍需用到较大量的水泥,不利于节能环保。
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是目前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
本发明以钢渣、炉渣和粉煤灰为等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试制免烧砖,并用工业废气养护,制成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配方合理,成本低,由各种工业废弃物制作的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利用钢渣、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料,制成各种建筑用砖,变废为宝。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的制备方法,方法易行,工业废气养护简便,既可以利用废气的余热,又可以利用废气中的CO2。在提高砖块强度的同时,又减排了温室气体。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工业废渣免烧砖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其优选范围是):
原料 重量百分比(%)
钢渣 40-70%;
炉渣 14-35%;
粉煤灰 14-35%;
胶结剂 0.5-10%。
一种工业废渣免烧砖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较好范围是):
原料 重量百分比(%)
钢渣 50-60%;
炉渣 20-28%;
粉煤灰 18-25%;
胶结剂 1-7%。
一种工业废渣免烧砖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最好范围是):
原料 重量百分比(%)
钢渣 52-58%;
炉渣 21-26%;
粉煤灰 19-24%;
胶结剂 2-5%。
所述的胶结剂根据炉渣、钢渣和粉煤灰的具体成分进行选择。基本原则是:在与工业废气反应后,能够提高砖块的胶结性。胶结剂有很多种,如水泥、石灰、赤泥、水玻璃等,生产者根据生产经验进行选择和配比,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2-20种的任意组合。
一种废气养护工业废渣免烧砖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工序:将钢渣、炉渣过筛,选取粒径10mm以下的做为骨料,粉煤灰晒干备用,配好胶结剂溶液(按照水灰比计算出所需水量,按比重配好胶结剂,将胶结剂溶解于水中);
(2)配料工序:将各类配料(钢渣、炉渣、粉煤灰、胶结剂)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混合至均匀;
(3)制块工序:将混合好的配料制块;
(4)废气养护:用有余热含CO2的工业废气对制好的免烧砖进行养护;
(5)脱模工序:脱模码放;
(6)自然养护:在堆场中自然养护;
(7)成品检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效果:本发明不仅丰富了建筑用砖的原料来源,而且使钢渣、炉渣和粉煤灰变废为宝,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污染、净化环境、节约堆渣用地,利国利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的胶结剂是由水玻璃和水泥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63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氧化钇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百叶式水位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