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废弃物发酵产氢气和/或甲烷的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6603.4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0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朝;成喜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3/00 | 分类号: | C12P3/00;C12P5/02;C12P39/00;C02F11/04;C05F5/00;C12M1/107;C12M1/02;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刘丹妮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废弃物 发酵 氢气 甲烷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使用纤维废弃物制备氢气 和/或甲烷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为热点,利用生物质再生的生 物燃气(氢气、甲烷)作为替代能源也愈来愈凸显重要作用。沼气是一种 可燃性的生物气,它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农作物秸秆、树枝落叶、人畜粪 便、生活垃圾、工农业有机废物和废水等有机物质分解制得的,其主要组 成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其中甲烷约占50%-80%。沼气可以通过燃烧产生 大量的热,从而成为一种天然的能源。甲烷的热值为40MJ/M3,沼气的热 值为20-32MJ/M3,相当于管道煤气的热值(29MJ/M3),因此沼气是一种 可再生、清洁、高效的能源,它可替代天然气用于取暖、供热和发电等。
氢能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是利用化石燃料、核 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来生产氢气,氢气可直接用作燃料,也可通过燃料电池 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用于发电及交通运输等,还可用作各种 能源的中间载体。氢作为燃料用于交通运输、热能和动力生产中时,具有 高效率、高效益的特点,而且氢气反应的产物是水和热,是真正意义上的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的开发利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保护、 降低空气污染与温室效应方面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由于常规化石能源日 趋枯竭,人们正在探索各种替代方式解决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生物燃气 (氢气和甲烷)的规模化利用就成为一种值得重点考虑的选择。
目前,主要是利用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来生产氢气。据报 道,目前90%氢能源都来源于一次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转化。传 统制备技术虽然过程效率高,技术成熟,但其设备投资大,加速一次能源 消耗的同时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环境危害。生物制氢技术具有原料来源 广,条件温和,能耗小,且成本低,绿色无污染等诸多优点,为氢能的可 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因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都是容 易降解的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牛奶、短链脂肪酸和废水作为产 氢研究的主要原料(Fang HH等,Effect of pH on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glucose by a mixed culture.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2:87-93;Shina HS等,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food waste in anaerobic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acidogene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4, 29:1355-1363)。考虑到产氢发酵过程能量回收效率较低,大部分能量以挥 发酸和小分子醇的形式残余在产氢发酵液中,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766119A(甲烷和氢气的生产方法)和CN101134684A(一种餐厨垃圾两相 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的方法)利用污泥作为产氢菌源,发酵有机废弃物制 备氢气,进一步将产氢发酵液发酵制备甲烷,提高原料能量回收效率,如 上的方法因为使用污泥产氢,污泥中产甲烷菌的存在使产氢过程较难控 制,同时所述的方法适于处理易降解的有机废弃物。以葡萄糖、蔗糖为原 料来制备氢气经济上不可行,而以废水原料产氢的研究中,主要目的是废 水的净化,氢气只是一个副产品,其过程存在产气率低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66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