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0042.1 | 申请日: | 200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2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巫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欣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84 | 分类号: | G01N33/8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 为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侵入 体液 检测 人体 酸碱 指标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权利要求1】一种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括:
步骤a:以非侵入方式收集待检测体液,利用非侵入或破坏、伤害的方式收集待检测体液;
步骤b:待检测体液与一测试组件接触,使该待检测体液与未使用过的测试组件接触;
步骤c:分析检测该待检测体液的酸碱值,使该待检测体液可经由测试组件的承载而于一检测器本体内受分析检测;
步骤d:输出检测结果,将该待检测体液分析检测结果的酸碱值对外表现。
【权利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的输出检测结果是以影像方式对外表现。
【权利要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的输出检测结果是以声音方式对外表现。
【权利要求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检测体液为唾液或尿液。
【权利要求5】一种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方法所用的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一检测器本体,该检测器本体表面设有一显示屏,该检测器本体内设有酸碱值检测机构,该显示屏表现来自该酸碱值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一测试组件,而所述检测器本体的表面设有至少一插槽,该测试组件可拆卸地经由插槽伸入该检测器本体内,可接受该酸碱值检测机构的感测,且该测试组件的至少一部份延伸于该检测器本体外侧,以供置入待检测的体液,使该体液依预设路径流入该检测器本体内供酸碱值检测机构感测。
【权利要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组件表面设有至少一导引槽道,且该导引槽道由外延伸至足以进入检测器本体内部。
【权利要求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组件为石蕊试纸,且该酸碱值检测机构为可分析该石蕊试纸的颜色以取得其酸碱值的光学检测装置。
【权利要求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酸碱值检测机构与测试组件之间至少设有一玻璃电极及一参考电极,藉由检测该体液的导电情形而可得知其氢离子与氢氧离子的浓度,进而判读其酸碱值。
【权利要求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内设有以供储存各次检测数据的记忆装置。
【权利要求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内设有以供储存各次检测数据的记忆装置。
【权利要求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内设有以供储存各次检测数据的记忆装置。
【权利要求12】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侧另设有一电源开关。
【权利要求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侧另设有一电源开关。
【权利要求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侧另设有一电源开关。
【权利要求15】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面于显示屏旁侧另设有数指示灯。
【权利要求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面于显示屏旁侧另设有数指示灯。
【权利要求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面于显示屏旁侧另设有数指示灯。
【权利要求1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人体酸碱指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本体表面另设有一组功能控制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欣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欣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004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